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欧美率先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以来,21世纪全球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如果说,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最佳时机,那么,面临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中国就再也不能错过,否则,真要被世界遗忘了。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的生产、传播、开发利用与运用几个环节。而高校作为社会的大脑,拥有了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产、学、研等方面大有可为,对推动我国的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号角应该首先在高校吹响。高校要承担起知识经济时代的引领者的角色,就必须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等环节提高质量。其中,知识的生产是前提与基础,知识的传播是关键,知识的开发利用是目的与价值实现。高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个关键的主体。大部分高校教师既教书育人,又科研创新,从科研这个视角来看,他们是高校科研人员中不可缺失的一员,高校科研人员还包括专门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研究的研究人员(这部分人员相对较少,高校大部分科研人员都身兼教学)。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与积极性,是推动知识经济顺利发展的起点与前提。而要激励好高校科研人员,核心的工作就是协调好其义利关系,让科研人员的义利平衡、协调。目前,中外还没有对这一课题作系统的研究。本文从知识经济的视角,总体上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对高校科研人员义利协调进行了研究,以求抛砖引玉之效。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了课题的选题理由及依据,阐明了研究的意义,并通过文献综述,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接着,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路径与方法,最后揭示了笔者认为可能的创新点。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从义利之辨、义利失衡现象、义利失衡的原因及义利协调的对策进行了阐述。由于高校科研人员从事的事业与所处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义利方面的与众不同,所以,在绪论之后,首先辨析了义与利的概念、范畴、关系、价值取向,提出了高校科研人员义利协调的三个层次。接着,本文在高校科研人员义利协调观的指导下,剖析了义利失衡的现象及其原因。义利失衡现象可以归纳为:学术牺牲、学术低效、学术无为和学术造假等。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知识经济视野下,通过对高校知识的生产、传播、开发利用的过程的分析,通过对知识生产者的心理分析,利用知识经济学现有的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本文找出了产生这些失衡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知识的经济地位迅速前移是科研人员义利失衡的客观经济条件;目前知识生产中的经费来源、各种资源的分配机制、科研大生产方式、知识生产活动中的评价活动等为义利失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知识流通不畅是义利失衡存在的渠道;价值定位的就近优越性规律是义利失衡长期存在的市场失败的经济原因;知识及其价值的量化模糊是义利失衡的技术缺陷所致,反映了义利平衡、协调的工具缺失;知识生产者的心理影响是义利失衡的主观原因。本文认为,解决高校科研人员的义利失衡现象,使高校科研人员的义利协调起来,应该采取六大对策:正视、把握知识经济的机遇;强化学术自治,保证学术自由,建立健全四大制度,即,学术仲裁制度、学术风险制度、学术基金制度、学术柔性管理制度;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知识运动链上的价值连动;准确量化知识及其价值,为实现义利协调提供方法与手段的支持;改善知识生产者的义利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