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推进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目标,而农村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家为了支持农村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然而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下,农村学生的厌学现象却较为普遍,特别是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教学资源有限,基本都是按照“一乡镇一学校”建立寄宿制初中,在“学生安全”和“教学成绩”两大任务下,寄宿制初中大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和超额的学习安排。这种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造成学生厌学问题尤为突出和严重,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学生从原来的“没学上”到现在的“不想上”,已然成为困扰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本次研究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关于学生厌学问题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对甘肃省H镇中学初中学生的厌学现状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调研,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从学校内部教育环境中的学生、老师和学校三个层面出发对学生厌学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学生层面,学生对学习认识不足和自我认同较低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在老师层面,老师的职业怠倦和不良师表形象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在学校层面,学校管理过紧和心理教育缺失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基于对学生厌学原因的分析,对比传统解决厌学问题的方法,依据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方法技巧以及研究理论支撑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的必要性和优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制定了社会工作介入策略,进行了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应用的实践探索,并对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在实践应用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了评估反思。本次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在解决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厌学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实践应用,H镇中学中度以上厌学学生从原来的63%下降到46.3%,下降了13.7%,厌学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变。据此,笔者对本次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进行了总结思考,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的可持续性,以期能够为今后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提供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策略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