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微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生产的产品价值和纳税总额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都已过半;有效的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极大的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在促进社会就业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但是,小微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又属于弱势群体,普遍受到“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在利率管制下的“新信贷配给”中,小微企业即使愿意承担较高的利率也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的短缺直接影响到小微企业的生存,束缚了小微企业的发展。由于原材料价格和人工工资成本的不断上涨,做实业的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小微企业的资金链十分脆弱,因此,部分企业主面对困境时选择了恶意倒闭,甚至对资金玩“击鼓传花”,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极大的破坏了我国本就不成熟的信用体系。2011年的“吴英”案再次将中国的金融体系缺陷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企业对资本的渴求和现有资金供给体制之问的扭曲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突出矛盾之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小微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国民经济水平的高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小微企业发展的好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小微企业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如何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促进和保障小微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对小微企业融资涉及的相关概念,即小微企业、企业融资和资本结构进行了界定:以相关理论,如资本结构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为基础,研究了当代企业融资中的不对称现象和金融体制对企业融资影响方面的相关文献。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为后续的探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小微企业融资总体情况和有代表性的企业融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是由微观、宏观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微观方面,小微企业经营者的短视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合理的战略规划,管理和内控制度不健全,人力资源匮乏,缺乏核心竞争力等无一不是企业融资中的障碍。宏观方面,我国金融体制与企业融资市场不匹配,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不平衡,金融制度存在大量缺陷,相关的保障性法律法规缺失,担保机构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信用制度不健全等共同形成了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的宏观环境。在正规的金融市场上,实施的是利率管制政策。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较为严格,市场上的活动主体不足。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对小微企业群体中的优质个体进行准确甄别,因此,对小微企业放贷谨慎,意愿不强。大量优质小微企业的借款需求被搁置。在小微企业融资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最为根本的,是小微企业借款人和放贷金融机构之间难以逾越的信息壁垒。最为核心的,是我国的金融体制和企业融资市场之间的扭曲。金融是宏观调控的核心,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国家的货币供给与资金共给,而资金供给的转变必须由金融先行。因此,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要“内外兼修”。内部方面,应从小微企业自身入手,鼓励企业勤练“内功”,同时,要积极推动小微企业商圈的发展战略,增强小微企业群体的凝聚力,避免恶性竞争,提升规模实力。外部方面,应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循序渐进的实施金融深化工作。我国的融资市场尚不成熟,利率的自由化言之过早。因此,金融体制的改革方向和主要着力点应在于完善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的多层次间接融资体系。其中,包括国有大型银行的信贷机制改革,促进中小银行的发展,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等。“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难题和社会难题,本文的观点仅是管中窥豹,希望能够在缓解我国小微企业资金供求矛盾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