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童是民国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群体,有着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从城市史的角度来看,报童是近代城市生活的重要一环;从儿童史的角度来看,报童是近代城市底层儿童的重要代表;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报童形象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组成部分。民国时期,陶行知、陈鹤琴、邵鸣九等教育家在上海、南京等地开办了若干报童学校,推行报童教育,使大批报童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试图对民国时期的报童和报童学校展开探索性的研究:一方面以点带面,以上海、天津等市的报童为代表,关注近代报童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民国时期报童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以沪、宁两地的报童学校为切入口,关注报童教育的推行情况,并探究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分析其成效、特点和不足之处。本文采用共时性论述思路,围绕民国时期报童研究,设定两个主要议题:报童工作和生活实态与报童教育状况,分为两大论述板块,共分三章。第一章为报童生态板块,专门论述近代报童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报童群体的生存状态。《申报》于1872年7月开始雇佣报童叫卖报纸,中国近代报童于上海诞生。报童都是苦出身,选择门槛较低、风险较小的贩报行业作为谋生手段。得益于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和城市生活的大发展,以及民国时期频繁的战乱,报童群体不断发展壮大。报童每日辛苦所得能勉强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卖报生活极其辛苦,缺衣少食、营养不足,报童普遍发育不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报童性格中的善恶两面都有突出的表现。报童鲜明的形象成为了民国歌曲、诗歌、小说等文艺形式的创作灵感来源。第二、三章为报童教育板块。第二章论述民国时期报童学校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民国时期的上海、南京,是新闻事业荟萃之地。儿童中卖报为生者,数以千计,有施以严格训练之必要。在陶行知支持下创立的上海卖报儿童工学团是第一个专以报童为教学对象的教育机构,开报童教育之先河。1938年夏,受陶行知创立报童工学团的启发,陈鹤琴在上海先后开办了10余所报童学校,集中大批报童进行教育。1940年初,曾在上海报童学校工作过的邵鸣九又在南京先后创办5所报童学校。抗战胜利后,陈鹤琴返回上海,联合上海国民教育实验区,又续办报童学校。报童学校推行的报童教育,使大批报童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总结论述报童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分析报童教育的优点和不足。报童教育的首要理念是推行社会教育,以弥补公办教育的不足,其次是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遵循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理念,报童学校设置了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报童的教学与训练,都以提升报童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为目标,主要采用了“小先生制”和复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报童教育是针对社会失学儿童的救济教育,是适合时代需要的一种新兴教育,和当时的文化新闻界更具密切关系,比起同时期的街童教育,其在教学安排和教育效果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报童教育和其它社会教育一样,也存在经费不足和学员流失的问题,但报童学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最后的结语部分,笔者关注两个论述板块的关联和链接,着力从逻辑进行沟通和观照,归纳总结全文,从学理上深化本文主题,深入解读研究报童和报童教育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