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吡啶/吡啶酮配合物合成及催化借氢/脱氢反应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nu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含有金属配体协同作用的催化剂被大量地报道,该类金属配体协同催化剂的结构中往往会含有一些质子敏感基团,例如-OH,-NH2和-CH2。这些质子敏感的基团会在碱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去芳构化,从而改变其配体的自身结构,影响金属中心电子云的密度。另外,借氢反应和无受体脱氢反应在近年来均被认为是一种绿色环境友好的高原子经济性的合成策略。该领域内最早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钌和铱等贵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然而很多催化反应的条件相对苛刻,反应选择性差且底物适用范围有限,并且很多催化剂的配体对氧气和水十分敏感且合成路径复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同时结合本课题组近年来对羟基吡啶金属配体协同催化剂的研究,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稳定的含有2-羟基吡啶(吡啶酮)结构的金属Ru、Mn和Ni催化剂,通过改变配体的结构或者金属中心,从而优化借氢/脱氢反应条件,最后利用简单和廉价的底物高效地合成了一系列醇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胺类化合物和多种N-杂环化合物,这对于绿色化学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合成并表征了三个含有2-吡啶酮结构的双齿Ru(Ⅱ)配合物。这些Ru(Ⅱ)配合物在结构上相似,但它们的取代基不同。配合物[(O-C5H3N-C5H3N-CH2-C6H5)RuH(PPh3)2(CO)(1)含有一个苯基单元,而配合物[(O-C5H3N-C5H3N-CH2-C4H3S)RuH(PPh3)2(CO)](2)和[(O-C5H3N-C5H3N-CH2-C3H2NS)RuH(PPh3)2(CO)](3)分别各具有一个未参与配位的噻吩基团和噻唑基团。这些Ru(Ⅱ)配合物被用作仲醇的β-烷基化反应(借氢反应)的催化剂,其中配合物3的活性最高,这说明其配体中的噻唑环参与了催化循环过程,从而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此外,配合物3也是催化酮的α-烷基化反应(借氢反应)的优良催化剂,仅以0.05 mol%的配合物3和0.25当量的t-BuOK为原料,在30 min内合成了含有各种不同取代基团的α-烷基化的酮,其最高分离收率可达到92%。值得注意的是,配合物3是当前催化酮的α-烷基化反应的最优催化剂,TOF值最高可达到3680 h-1。上述Ru(Ⅱ)配合物也可催化芳香胺与伯醇的N-烷基化反应(借氢反应)。经过对催化剂的筛选,配合物3同样是最优的催化剂,这与上一部分工作的结论保持一致,再一次说明了配体中未参与配位的N杂环在催化循环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配合物3仅使用0.1 mol%,KOH使用1.5当量,在回流的甲苯中反应1 h得到了一系列含有不同取代基团的链状胺类化合物,最高分离收率可达到94%,相应的TOF值最高可达到940 h-1。上述Ru(Ⅱ)配合物还可应用于邻氨基芳醇与酮类化合物无受体脱氢合成喹啉和萘啶类衍生物的反应之中。通过无受体脱氢缩合(ADC)策略,对于以邻氨基苄醇和酮为原料制备喹啉衍生物的反应,测试了上述Ru(Ⅱ)配合物的催化活性。同样地,配合物3的活性最高。在120℃时,以0.3 mol%的配合物3为催化剂,在1.0当量的KOH存在下,高产率地制备了26个喹啉衍生物,反应时间只需2 h,其最高分离收率可达到90%。此外,在类似的反应条件下,还高效地合成了一系列其它含氮杂环,如萘啶、吡啶和吡咯衍生物。设计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双齿廉价金属Mn(Ⅰ)配合物,并使用这些Mn(Ⅰ)配合物催化无受体脱氢合成喹啉和1,2-二取代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利用2 mol%的[(C8H5N2-C5H3N-OH)Mn(CO)3Br](9)作为催化剂,t-BuOK使用1当量,并以邻氨基苯甲醇和苯乙酮为标准反应底物,在回流的甲苯中反应20 h得到了一系列含有不同取代基团的喹啉和萘啶类衍生物,其最高分离收率为75%。在类似的条件下,配合物9同样可以催化无受体脱氢合成1,2-二取代苯并咪唑类衍生物(2mol%,1.5当量t-BuOK和20 h),其最高分离收率可达到85%。此外,还设计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三齿NNN-Mn(Ⅰ)配合物,对于合成喹啉类化合物的反应而言,配合物[(O-C5H3N-C5H3N-CH2-C5H4N)Mn(CO)3](12)的催化活性要好于配合物[(HO-C5H3N-C5H3N-CH2-C5H4N)Mn(CO)3]Br(11),即配合物12为催化过程的中间体。设计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廉价金属Ni(Ⅱ)配合物,并使用这些Ni(Ⅱ)配合物催化无受体脱氢合成喹啉和萘啶类衍生物。经过对催化剂的筛选,配合物[(HO-C5H3N-CH2-C5H3N-C5H4N)Ni(CH3O)2Cl](15)具有相对更加出色的催化性能。即催化剂15使用10 mol%,t-BuOK使用1.0当量,在回流的甲苯中反应24 h得到了一系列含有不同取代基团的喹啉和萘啶类衍生物,其最高分离收率可达到83%,在扩展了催化反应体系的同时,又丰富了廉价金属催化剂的种类。
其他文献
皮肤接口的可穿戴电子产品能够在预防性疾病的监测、医疗诊断以及医疗方法选择方面具有促进作用,近几年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生物集成设备在实际应用方面取决于人体传感器与无线传输模块的无缝集成。多功能人体传感器可以精确、连续地监测人体的健康状况,而无线传输模块则可以无线地为传感器供电,并将传感器产生的数据传输到云端,供医护人员使用。作为这类集成系统的一个有前途的发展方向,柔性区域传感器网络包括用于生理信号监
航空航天飞行器速率的不断升高对其发动机的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而提高发动机热端部件温度有利于改善发动机效率。IN738LC合金由于具有较高的Al、Ti元素含量导致其服役温度较高,适用于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制造,然而进行熔化焊时该类合金具有极高的裂纹敏感性,因此IN738LC合金热端部件的焊接制造成为其在航空发动机中应用的关键性难题。本文针对IN738LC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应用,开展了电子束焊接
钼基化合物具备良好的导电性、丰富的表面价态和较高的催化活性,可同时作为电催化析氢和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一维有序纳米管结构的钼基化合物具有高比表面积、快速离子传输性能以及良好稳定性等优点,进一步提升材料的电容性能和电催化活性。本论文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合成一维有序MoO3纳米管结构,通过多种处理方法分别得到一维有序MoTaOx纳米管、MoOx/MoP纳米管、MoOx/MoS2纳米管和MoOx/MoO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器件的小型化和多功能性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研究同时具有多种物理性能的功能材料是解决该需求的关键。多铁材料(multiferroic materials)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材料,同时具有铁电性和磁性,并且多铁材料中的磁电耦合效应能够实现铁电性和磁性的相互调控。具有磁电耦合效应的多铁材料有望被用于制备“电写磁读”的高速存储器件以及其他自旋电子器件,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铁酸
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在光电传感、电催化和信息通信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材料的光学和催化性能提出了挑战,氧化镓和氧化铬因其较大的禁带宽度和表面活性而具有优异的光学和催化性能,但三维体材料柔性和活性位点的不足限制了氧化镓和氧化铬的应用范围,二维材料具有柔性高、比表面积大和结构易于调控等特点,可有效弥补体材料的上述不足。因此,本文采用密度泛函、杂化泛函和DFT+U方法,选择二维氧化镓(2
学位
金属镁具有还原电位低、体积比容量高、储量大等特点,使得其适用于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电化学器件。更重要的是,由于金属镁自扩散的低势垒抑制了电化学循环过程中枝晶的形成,避免了可充金属电池内部短路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金属镁与硫所组成的镁硫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成本低等诸多优势。镁硫电池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其中主要障碍之一在于镁电极与现有电解液之间较差的兼容性,很多溶剂、盐及污染物等易于在镁负极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智能、可穿戴电子产品飞速发展推动了工作温度范围宽、性能稳定且安全的柔性储能器件的研究。柔性准固态超级电容器因其超长的循环寿命、安全性等优点成为柔性储能器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作为柔性准固态超级电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对储能器件的性能有着显著影响。聚乙烯醇(PVA)是一种价格低廉、安全、结构稳定且亲水性好的凝胶聚合物基质材料。该材料可与不同p H的水系电解液混合制得
开发安全环保、可大规模使用的电化学储能装置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研究热点。金属镁是一种具有高体积比容量(3383 mAh cm-3)的二次电池负极材料,能够实现可逆的电化学沉积/溶出而不产生枝晶。以上优点使镁离子电池具有成为高性能的电化学储能装置的潜力。然而,缺少合适的正极材料限制了镁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发展。Mg2+为二价离子且自身的离子半径较小,具有较高的极化强度,导致与宿主材料晶体之间产生强大的静电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