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对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Ⅰ~Ⅲ级高血压之外,还根据合并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患有的其它疾病,将高血压患者分为4层(组),即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高血压除本身的直接危害外,更主要的是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高血压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个体的生理因素,遗传因素以及行为生活因素均与高血压的发生关系密切。与全国比较,广东原属高血压低发区,但由于改革开放较早,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改变均有利于患高血压,因此广东高血压患病率上升的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白云区处于广州的城乡结合部,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白云区人口原本为农民,但由于土地被征,大多农民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力活动、重新就业后的心理状况、经济改善后的生活习惯等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会如何影响对高血压的患病情况。目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种特殊的城乡接合人群会越来越多,对这类型人群健康状况应该予以重视。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白云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探索白云区居民高血压致病因素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线索,并为高血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通过对白云区城乡结合部居民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广州市城乡结合部热人群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分布特征及高血压主要影响因素,为该类型人群高血压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开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对象与方法]1.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和体格测量的方法收集调查对象的资料,在具体调查前进行预调查。2.样本量:本研究调查了白云区684名16-69岁居民。3.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确定调查对象,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方法,在白云区全区14条街道和4个镇中点随机抽取2个街道及1个乡镇;抽取的每个街道/乡镇随机抽取4个居委会/村,再在每个抽中的居委会/行政村中,随机抽取居民小组(≥40户村民/居民)/1个村民小组(自然村),每个被抽中的居民小组/村民小组(自然村)按要求随机抽取57户居民作为调查户,最后在调查户中,采用KISH表法在每户居民户中确定1名15-69岁居民进行调查。4.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问卷采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非科编制的《广州市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问卷》,问卷调查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采用面对面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测量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分别测量和记录调查对象的体格指标,体格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测量等。5.资料分析:采用Epi Info2002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统计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以2000年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高血压标化患病率计算。[结果]1.研究对象高血压患病情况本次应调查684人,实际调查683人,应答率为99.85%。调查人群中男性333人,女性350人。本次共发现高血压患者109人,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5.96%。白云区居民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7.1%、14.9%。男女高血压患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X2=0.650,P=0.420。2.不同社会经济状况高血压患病率(1)白云区城乡结合部居民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患病率差别较大,调查人群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毕业、大本及以上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8.8%、11.0%、4.3%,高血压患病率随文化程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X2=10.616,P=0.005。(2)白云区城乡结合部居民不同职业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差别较大,调查人群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9.4%、9.2%。体力劳动者较脑力劳动者更容易患高血压,z 2=11.697,P=0.001。但应考虑年龄为混杂因素。(3)白云区城乡结合部居民不同婚姻状况高血压患病率有差别。单身人士(含未婚、分居、丧偶、离婚人群),正常婚姻人群(同居、在婚)及其他婚姻状况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8%、17.9%、50.0%,不同婚姻状况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85,P=0.001。3.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血压值情况白云区城乡结合部居民血压均值为124.52±14.81/77.89±9.21mmHg,其中男性血压均值为126.51±12.93/79.35±8.48mmHg,女性血压均值为122.62±16.19/76.49±9.65mmHg,男性收缩压均值高于女性,且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3.477,P=0.001,男性舒张压均值高于女性,且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4.114,P=0.000。调查人群16~24、25-34、35-44、45~54、55~64、65-69岁组血压均值分别为117.48±12.52/73.30±8.28mmHg,118.69±11.44/75.49±7.81 mmHg, 122.52±12.01/77.68±9.39 mmHg,126.36±13.40/78.82±9.08 mmHg,133.31±17.41 /81.96±8.86mmHg,137.36±15.14/82.71±7.44mmHg,各年龄组收缩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087,P=0.000),各年龄组舒张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12,P=0.000),各年龄组收缩压/舒张压均值随年龄上升而增高。人群收缩压与年龄有显著正相关(rs=0.397,P=0.000);人群舒张压与年龄有显著正相关(rs=0.326,P=0.000)。白云区城乡结合部居民人群收缩压与年龄有显著正相关(rs=0.216,P=0.000);人群舒张压与年龄有显著正相关(rs=0.228,P=0.000)。4.血压水平分级构成比(1)白云区城乡结合部居民调查人群正常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的构成比分别为31.0%、53.0%、16.0%,不同年龄组人群血压值分级构成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04.844,P=0.000。(2)白云区城乡结合部居民高血压患者中Ⅰ、Ⅱ、Ⅲ级构成比分别为79.8%、14.7%、5.5%,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集中在Ⅰ级;不同年龄组人群的高血压分级构成比没有差异,x2=7.336,P=0.693。各年龄组高血压患者以Ⅰ级比例最高,Ⅱ级次之、Ⅲ级最低。[结论]1。白云区城乡结合地区居民高血压流行形势较为严峻,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5.96%。男性和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7.1%和14.9%。2.白云区城乡结合部居民高血压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体质指数(BMI)和摄入畜肉类是人群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