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eriaqueductal gray, PAG) 位于中脑,PAG包绕着中脑水管,是所谓的“下行抑制系统”的重要起始部分。在 PAG的各分区中,其腹外侧部分 (ventrolateral PAG, vlPAG) 与镇痛功能密切相关,因而受到特别重视并被重点研究。PAG 向脊髓的投射分为经由延髓吻段腹侧部 (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 RVM) 中介后终止于脊髓和直接向脊髓投射两种。PAG通过上述两条路径而对脊髓水平的伤害性信息发挥调控作用。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家邹冈等发现,激活PAG神经元在实验动物水平有镇痛作用,后续的临床研究证实了上述发现。 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PAG的细胞构筑及突触水平的形态与功能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态学研究提示,vlPAG内兴奋性突触 (含glutamate, Glu) 及抑制性突触 (含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均在突触前表达 GABAB 受体 —GABA受体的代谢型亚型。兴奋性突触释放的谷氨酸作用于其突触后受体,包括NMDA (N-methyl-D-aspartic acid) 受体、KA (kainic acid) 受体和 AMPA (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受体;而抑制性突触释放的GABA作用于突触后的GABAA受体及突触后和“突触外”的GABAB受体。GABAA受体实际上是一种氯离子通道,其开放可以使氯离子延浓度梯度流动;而GABAB受体是一种与胞内Gi/q蛋白偶联的“经典”G蛋白偶联受体。GABAA受体和GABAB受体分别介导“快”和“慢”的抑制性反应。 行为学结果表明 PAG 内注射 GABAB受体激动剂 baclofen (巴氯芬) 可引起“致痛”和“镇痛”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其不同作用依赖于baclofen的不同浓度。离体电生理学实验显示,激活突触前GABAB受体,抑制突触前递质的释放,此作用主要和抑制突触前Ca2+ 通道有关;另一方面,激活突触后及“突触外”的GABAB受体,可引起一个 G蛋白偶联的内向整流钾通道 (G protein-coupled inwardly rectifying K+, GIRK) 电流,此电流为一个“慢”的膜电流。然而,GABAB受体在PAG水平的作用机制尚有诸多不明之处。 本学位论文应用高阻封接膜片钳记录技术,在成年大鼠急性PAG切片上记录PAG神经元全细胞电流。本论文实验结果观察到:(1) 同步检测GABAB受体的突触前和突触后反应,显示突触前和突触后受体在 PAG 内对其受体激动剂 baclofen 具有不同敏感性。突触前受体和突触后受体的不同敏感性可能对维持PAG神经元的自身动态平衡 (homeostasis) 至关重要;(2) 利用GABA转运体抑制剂nipecotic acid (NPA)“集聚”突触外GABA的浓度,我们发现:“集聚”的GABA可以同时通过激活GABA能突触及谷氨酸能突触继而分别抑制GABA和Glu的释放。这些结果提示PAG神经元可以通过集聚的GABA而影响突触传递,此作用由GABAB受体介导,因而提示一种可能的新的影响下行抑制系统疼痛调节的作用途径;(3) 因为不同浓度的baclofen在整体行为学水平引起“致痛”和“镇痛“两种相反作用,我们设想不同浓度的 baclofen 可能在细胞和突触水平有不同作用。我们选择了“饱和浓度”(5μM) 和“非饱和浓度”(0.1μM) baclofen,分别检验它们对兴奋性突触及抑制性突触的作用。结果表明饱和浓度的baclofen对上述两类突触的抑制效果无统计学差异,而非饱和浓度的baclofen对上述两类突触的作用有差异:0.1 μM的baclofen对抑制性突触的抑制效应显著大于其对兴奋性突触的作用。与之相对应,非饱和浓度baclofen对单个PAG神经元的兴奋性显示增加作用而非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解释了行为学不同浓度baclofen引起相反作用的机制。 综上,本研究的电生理学实验结果的直接证据表明PAG内GABAB受体在突触前和突触后的敏感性不同,“集聚”的GABA同时抑制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且非饱和浓度的baclofen对两种突触的作用有差异。以上结果对我们更好地理解GABAB受体在PAG内的作用,及利用GABAB受体作为调节疼痛的靶点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