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操,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汉末群雄并起动荡不安的局面中,曹操南征北战,鞍马间为文,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诗歌和散文。诗歌二十余首全是乐府歌辞。内容多关涉时势,被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散文较之诗歌更为丰富,有一百五十余篇。作品类型因其政治家的特殊身份,多为应用性文字。其中,“令”体文的数量最多(占散文作品的一半以上)也最有特色,代表了曹操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一直以来,大多数学者都把曹操的诗歌作为研究的重点。认为曹操的散文多为应用性的文字,文学性不强,研究价值不大。笔者则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曹操的散文非独实用,而是有它独特的文本价值。特别是他的“令”体文,内容所涉范围之广涵盖了他一生的军旅生涯和所有的政教领域,可谓真实地记录了他一生的思想和言论。本文从曹操的“令”体文入手,追溯了“令”体文的起源和发展。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曹操的“令”体文以他政治生涯的两次重大转折为节点分为三个时期,通过比较得出:随着曹操的政治角色不断转换,权利、地位的逐步加强,他创作的“令”体文数量逐步增多,涉及范围逐步增大,写作风格渐呈任气、随意的之势。进一步对曹操的“令”体文进行文本分析,不难发现,曹操的“令”体文体现了他在统一大业中以人为本的治政法则,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和用人策略。为了使社会稳定,他大兴屯田、抑制兼并、恤民疾苦、移风易俗;为了获取人才他礼贤下士、唯才是举。曹操所做的一切,尽皆昭示他不囿成法讲究实际的“人本”的思想。汉代的散文受辞赋的影响,呈现出冗长繁复以及骈偶化的倾向,曹操则独不然。他创作的“令”体文,简约严明、气韵流畅、随意发挥、不拘格套,尝以我手写我心,形成了风清骨峻、通脱无束的新文风,强有力地冲击了东汉以来言必称圣人,论必据经典,内容空泛,不切实际的陈腐文风,对当时和后世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