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对判断乙肝病毒复制情况均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HBVDNA这个金标准在接受核苷类药治疗后很快降至现有的检测技术的检测水平以下,丧失了对进一步判断疗效观察的作用;而近年来血清HBsAg定量监测显示血清HBsAg水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BV复制水平,更重要的是初步研究显示其与肝细胞内cccDNA这一乙肝病毒复制的模板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探讨HBsAg定量的临床意义,以及拉米夫定和苦参素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进而探讨血清HBsAg水平在抗HBV治疗中的意义和两种药物不同的抗HBV的机制。方法以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3例未接受过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和苦参素治疗组,使用Abbot试剂以全自动化学发光法半定量法(>2为阳性)测定治疗前、治疗开始后4周、12周、24周时的血清HBsAg滴度,观察治疗前HBsAg与ALT、HBVDNA及患者年龄的相关性,并探讨HBsAg在接受治疗后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治疗应答反应的预测价值,观察两种药物对HBsAg影响的差异。结果苦参素组完全应答率为19.4%高于拉米夫定组的6.25%,但无统计学意义;拉米夫定组HBV DNA阴转30例,阴转率93.75%,苦参索组HBVDNA阴转9例,阴转率29.0%,其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27.9655,P=0.0000)。苦参素组HBeAg阴转率为38.7%(13/31),血清转换率19.4%(6/31);拉米夫定组HBeAg阴转率18.8%(6/32),血清转换率6.25%(2/32),二者HBeAg阴转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0186,P=0.0450);拉米夫定组ALT复常率均为68.8%(22/32)和苦参素组ALT复常率均为58.1%(1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756,P=0.3785);治疗前血清HBsAg滴度与血清HBVDNA呈正相关(r=0.34848578,P=0.0051),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0.356,P=0.0042),与血清ALT水平无相关(r=1.1861,P=0.2402);治疗后苦参素组HBsAg迅速显著的下降,而拉米夫定组有64.5%患者血清HBsAg先稍有升高尔后再缓慢下降(治疗前与治疗4周相比,拉米夫定组317.1±74.6(32)vs333.7±37.5(6),苦参素组315.5±49.1(31)vs237.9±43.3(6)),治疗终点时苦参素组HBsAg下降的幅度远大于拉米夫定组,HBsAg降低大于100的患者苦参素组占77.42%,拉米夫定组仅占12.5%,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1);治疗前HBsAg在<200、200-300、>300的患者完全应答率分别为50%、15%和7.7%,总体来说完全应答的患者治疗前HBsAg水平低于非完全应答者(271.81±43.62vs320.66±55.67,P<0.05),这种差异在拉米夫定组尤为显著;治疗早期(4周)完全应答者HBsAg下降的幅度大于非完全应答者(-50.61±40.88vs-22.17±43.11,P=0.0327),尤其是苦参素组治疗后HBsAg的快速下降可能与获得更高的应答反应有关。结论治疗前HBsAg定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HBV的复制水平,并对治疗应答反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苦参素和拉米夫定治疗后HBsAg水平变化的不同提示二者抗HBV的机制不同,苦参素抗HBV作用位点可能高于拉米夫定的作用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