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话语,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建构中国学术话语的时代需求下,其对外译介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得到更多重视。中国文论界虽素来有“失语症”的焦虑,却不够重视对外交流的必经路径——翻译。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中国传统文论的代表性著作《文心雕龙》为对象,选取三个全译本(译者分别为施友忠、黄兆杰等、杨国斌)以及一个节译本(译者宇文所安)作为语料,考察原文中分别代表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鉴赏三大文学研究重要话题的“道”、“气”、“味”范畴在翻译过程中发生的变形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问题:(1)相比原文,四个译本呈现出什么共同的变形特点?(2)不同译本之间有什么相异的特点?(3)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是什么?范畴和概念是理论话语的基础构成元素,所以本研究首先划分了“道”、“气”、“味”范畴下不同意义的概念,再进行中英对比和译本对比。研究发现:(1)相比原文话语,四个译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同化、简化的变形。同化指以相同的译文来翻译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简化指译文简化了原文的所指,没有完全反映原话语的语义。(2)不同特点在于施友忠译本在翻译同一范畴下某几类概念时会保持一致,译者具有一定意识去区分同一文论范畴的不同层面。宇文所安译本中各范畴的所有概念翻译都几乎保持一致,不论是否意义有区别。黄兆杰译本西化特征明显,常采用西方宗教和哲学术语以及日常生活用语,此外还存在误译现象。杨国斌译本具有突出的不规律性特征,译文多样性特征明显。(3)影响原因分为内外两层,外部因素主要是中国文论在西方世界的地位、英语世界的中国文论和哲学研究基础,内部因素为译者文论素养、宗教背景、目标读者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给未来的中国传统文论的译介总结了经验,为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对外传播提供参考,有助于中国文论对外话语的建构。因此也体现翻译研究对其他学科的关照,有利于增加译学外部对本学科价值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