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与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结合CHA2DS2-VASc卒中风险评分来初步探讨相关指标预测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于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并诊断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住院患者共325人,其中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共123人,单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202人。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瓣膜性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再用ROC曲线分析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相关指标预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并进一步与CHA2DS2-VASc评分系统结合,尝试新预测模型的构想。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高血压史、缺血性卒中史、CHA2DS2-VASC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肌钙蛋白I、NT-proBNP、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LR(OR=1.48,95CI%:1.18~1.84,P<0.001)、同型半胱氨酸(OR=1.09,95CI%:1.02~1.17,P=0.01)、D二聚体(OR=1.88,95CI%:1.28~2.77,P<0.001)、肌钙蛋白I(OR=2.05,95CI%:1.02~4.12,P=0.0445)、NT-proBNP(OR=1.04,95CI%:1.00~1.09,P=0.0487)、左心房内径(OR=1.10,95CI%:1.04~1.16,P=0.0017)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NLR、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NT-proBNP、左心房内径及CHA2DS2-VASc评分预测非瓣膜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5、0.7651、0.725、0.638、0.709、0.719,最佳预测阈值分别为3.62、15.05umol/L、1.11mg/L、2141.50pg/ml、40.50mm;(4)分别将NLR、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肌钙蛋白I、NT-proBNP、左心房内径与CHA2DS2-VASc评分联合,以及将上述7个指标联合,进行ROC曲线分析,AUC分别增加0.042、0.051、0.046、0.012、0.023、0.034、0.114。其中7个指标联合的AUC最大。结论:NLR、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D-二聚体、肌钙蛋白I、NT-proBNP、左心房内径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如果将其与CHA2DS2-VASc评分联合可以提高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