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远,在先秦典籍《夏小正》中已有相关记载。兰汤沐浴、龙舟竞渡、食角黍等风俗事象的产生、演变均与长江文化息息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彼时中国最为完备的端午风俗形态。明清是古今中西交汇的变革时期,端午风俗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嬗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端午风俗进行综合研究。本文从时间、空间、类型三个角度对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端午风俗进行全面探讨。全文由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学术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从时间角度梳理明朝以前端午风俗的起源、形成、发展与长江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明到清中期、晚清以来长江流域的端午在风俗元素、内涵意义及分布范围等方面出现了哪些嬗变,并分析这些嬗变出现的原因。第三章从空间角度将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三大文化区内部的端午风俗差异,长江流域少数民族过端午的情形,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端午风俗的差异表现及原因等进行分析。第四章从类型角度将端午风俗分为信仰、驱邪、娱乐、食俗、节期等五部分,力图勾勒明清时期端午风俗的全貌。第五章从现实角度分析端午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并对此提出建议。从政府、学者、民间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以期使古老的端午风俗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本文认为明清时期端午风俗的传承与变异是自然环境、国家政策、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上述诸因素对端午风俗的影响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同时,这种变动也是端午节日本身与社会语境进行整合、重构的结果,是传统节日发展演变的规律之一。因此面对时下端午日渐衰落的窘境,我们应该摒弃以往过分关注端午风俗自身局限的传统思维。微观上,努力挖掘端午风俗中的地方文化传统,宏观上,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创造适宜端午发展、复兴的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