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制度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方面,其含义是指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与稳定性的过程。制度化的水平可以通过制度化的范围和力量来测量,还可以从组织与程序的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内聚性来衡量。本文结合中外学者对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现状,重点考察我国从反“右派”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发生前政治体制和各项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采取概念界定、规范分析、因素归纳等方法对政治制度化及其有关概念进行界定,从文献资料中归纳出中国政治的非制度化现象。并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进行综述,在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做出政治制度化衰退的论证。本文认为1956--1966年间中国政治制度化是衰退的,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分析了政党制度化的衰退。中国共产党制度化的衰退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由于党对毛泽东个人的严重依赖,造成政党适应性的下降。党对毛泽东个人严重依赖的形成有两个原因,即毛泽东的个人专断的发展导致了中共集体领导的破坏和党内权力制度化更替的失败。第二,党内精英的意见冲突造成政党团结性减弱。由于党内对经济发展模式意见的不一致,党内意见分歧加剧,而毛泽东自己,一方面为维护个人权威,一方面捍卫自己认定的政策,深深卷入了精英矛盾中,从而破坏了党内团结。由于反“右派”运动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冲击,多党合作制度化水平也出现了衰退。二是分析了政府制度化的衰退。本文认为,由于缺乏法律规范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和中央与地方集权、分权的循环变动导致了政府机构设置的不稳定性。党政不分的党政关系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政府功能的低度分化,即体制外党政功能、政社功能低度分化和体制内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的低度分化。计划经济体制也造成了政府能力的下降。三是分析了宪政制度化的衰退。由于宪政制度自身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国家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尤其是负责制度实施的国家领导层和精英层对实施和维护宪政制度的意愿以及宪政制度实施的社会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宪法虚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衰退、司法制度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