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音乐的指挥法一直是业内的重要盲点。原因可综合为以下几点:1)由于传统戏曲音乐织体较简单,约定俗成不需要任何指挥,只以掌板司鼓等打击乐器给出“锣鼓点”以示意演员与乐队,作为有声传递,因而京剧出身之演员、乐师大多欠缺“看指挥”之习惯。2)鼓师出身而临时“执棒”之指挥由于缺乏规范指挥法训练,未能给出清楚预示拍,影响排练效率与演出水平之稳定性;3)某些西洋乐队指挥出身之指挥擅长曲目侧重西洋交响作品,缺乏对戏曲音乐之认识、风格掌握,因此未能把所学应用在戏曲指挥之上,甚至有部分崇洋媚外而蔑视本土文化,对戏曲艺术不太带有崇敬尊重之情,更没有研修学习之意图,使重要位置长期丢空或者由不合资格的人员顶替;4)民乐指挥出身的指挥一般较多接触近几十年“民乐交响化”改编之作品,部分只属某时代之产物,对指挥法没有太多超越西洋乐队指挥之要求,并未真正接触国粹。5)有些戏曲团体与机构为了节省开支而不雇用常任指挥,待有大乐队伴奏时才临时聘用指挥,使年轻戏曲指挥人才入行困难,甚至由于未能维持生计而改行,导致业内人才流失。由于近年戏曲音乐面临许多改革,编制上逐渐扩大,采用西洋乐队伴奏加强戏剧效果已不鲜见,甚至加入了不少西洋歌剧与音乐剧之元素,使西洋指挥法(无声,以徒手或指挥棒透过应用图式加上面部眼神预示乐队之方法)更形关键,除了须对中西乐器发声法之理解与掌握,其能否与舞美、灯光等之顺畅协作及与欠缺西洋音乐背景的演员乐师之沟通亦成为了戏曲指挥之重要课题。如此可见戏曲音乐指挥对指挥各方面技术水平之要求并不亚于西乐指挥,甚至有不少戏曲音乐所独有的风格掌握、变速驾驭、跟腔落音等问题需要指挥对戏曲艺术有更充分的接触与了解。本论文将以现代京剧作品《杜鹃山》选段<乱云飞>作为研究依据,透过本人亲身之排练与演出,吸取实践经验并加以归纳总结,探讨京剧板腔在不同的腔里可以尝试哪些指挥方法,由于此段具有传统京剧之[二黄]特征,承袭了传统的[二黄导板]、[回龙]、[慢板]、[原板]、[垛板]、[散板]等重要板式,在沿用典型的[二黄导板]+[回龙]+[二黄慢板]组合,也加入了一些传统京剧没有的元素,在传统戏曲创作的“套腔”基础上加入了“创腔”,大大加强了唱腔的表现力、故事的张力与情感的幅度;也借鉴了西洋音乐的主题概念(如柏辽兹的idee fixe、瓦格纳的Leitmotif、李斯特的thematic transformation),采用了突破性的“柯湘”主题、“杜妈妈”主题和“雷刚”主题,更加入了合唱。因此无论是探讨板腔体的结构还是戏曲音乐指挥方法,皆是非常合适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