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正常青壮年人胸腰椎进行分区测定其不同区域的骨密度及骨量,分析正常青壮年人胸腰椎区域性骨密度(BMD)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背景:通过对本院骨科2003年12月~2007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161例进行分析,其中单纯压缩性骨折86例,对其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单纯压缩性骨折好发生于椎体前上半,由此形成典型的“楔形变”。目前对此现象的成因所进行的生物力学研究相对较多,通过生物力学方面来解释骨折好发于椎体前上半的原因。但生物力学因素只是发生此现象的一个方面。已有实验研究报道了椎体BMD在不同脊柱节段存在着差异,在中老年人的尸体骨上也发现椎体内部骨密度存在区域上的差异。考虑到胸腰椎骨折多发生于正常青壮年人,本文拟从正常成年人椎体骨密度方面进一步分析其是否存在区域上的差异,以此来解释此现象,并讨论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方法:自骨密度室调取正常青壮年人查体所做的胸腰椎侧位骨密度测定图40例,时间2003年12月到2007年1月,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9—57岁,平均40.3岁,排除脊柱肿瘤、炎症、外伤、结核等疾病,无糖尿病、甲亢、甲减等基础病变。因对椎体骨密度的分析来自椎体的侧位骨密度片,需排除其中的影响因素,其中胸椎多有肋骨遮挡,L5有髂骨遮挡,T12-L4部分有肠腔积气影响,每例侧位片采集有效椎体约2—5个,多数为3—4个,共有136个有效椎体图。利用骨密度测定仪自动分析软件分别测量每个椎体不同区域的骨密度(BMD)和骨矿盐含量(BMC),分析其间存在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在单个椎体内部,椎体上半的BMD和BMC均小于椎体下半;椎体前半的BMD和BMC均小于椎体后半。椎体上部、下部水平等分的BMD和BMC比较,下半BMD和BMC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垂直分区比较,二等分后半BMD和BMC高于前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每一椎间盘及其相邻两个椎体一半为一运动单位分析,上位椎体下半骨密度高于下位椎体上半,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椎体的BMD存在区域性差异,椎体上半的BMD低于椎体下半的BMD,椎体前半的BMD低于椎体后半的BMD。这是临床上椎体压缩性骨折多发于椎体前上部,以及椎体爆裂骨折病例上终板发生破裂的几率远远大于下终板破裂的原因之一。指导临床上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包括术中定位、伤椎的置钉及后路植骨融合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