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作用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po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瑞芬太尼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超短效阿片类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消除迅速、连续输注也无蓄积作用以及代谢不依赖于肝肾功能等特点。但因其镇痛作用消退也快,停止输注后会产生短暂的撤药期痛觉过敏。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可以观察到,使用瑞芬太尼后所导致的术后继发性痛觉过敏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痛苦,并多会引起术后烦躁不安,为术后的护理工作和病人康复带来不利影响。此外,这种痛觉过敏还有增加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的可能。本实验拟在全凭静脉麻醉下术中持续恒速输注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观察是否引起术后痛觉过敏及其程度,同时与术中间断给予芬太尼的麻醉方法进行比较,以探讨瑞芬太尼引起的术后痛觉过敏是否与所用的剂量有关,并期望能为改善瑞芬太尼的麻醉质量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择期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下行妇科全子宫切除或子宫肌瘤挖除手术的女性患者100名,ASA I-II级,年龄30-65岁,随机分为五组:Ⅰ组为芬太尼组(20例),Ⅱ组为瑞芬太尼0.05μg/kg/min组(20例);Ⅲ组为瑞芬太尼0.15μg/kg/min组(20例);IV组为瑞芬太尼0.25μg/kg/min组(20例);V组为瑞芬太尼0.35μg/kg/min组(20例)。术前指导患者进行VAS评分和PCA泵的使用,用Von Frey 纤毛测定仪测定距离手术切口3cm处皮肤的痛阈。以异丙酚2mg/kg,阿曲库铵0.5mg/kg,瑞芬太尼1μg/kg(或芬太尼2μg/kg)行麻醉诱导,以异丙酚3-6μg/ml靶控浓度输注和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阿曲库铵5-8μg/kg/min持续输注维持肌肉松弛。手术结束前30分钟,给予吗啡0.15mg/kg;关腹膜前停止阿曲库铵的输注;于手术结束时停止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的输注;芬太尼组术中按需追加芬太尼,手术结束30min前停止追加,同样给予吗啡0.15mg/kg。拔管后送至苏醒室观察大约2小时,Steward苏醒评分大于4分后即刻及其后30min、60min、90min、2h、4h、6h、24h进行VAS评分和手术切口周围疼痛阈值测定。用吗啡进行术后PCA镇痛。 结果:术后VAS评分I组均低于II、III、IV、V组,P<0.05。以Von Frey 纤毛测定切口周围皮肤痛阈,瑞芬太尼组患者的痛阈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0.05。不同剂量瑞芬太尼组在苏醒后至2h,VAS评分均大于5分,尤其是IV、V组在30、60min更甚于II、III组;同样,Von Frey 纤毛测定异常疼痛IV、V组高于II、III组。术后24小时吗啡消耗量II组高于I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IV、V、III组高于II、I组,P<0.05。 结论:相对大剂量的瑞芬太尼增加患者术后早期对疼痛的敏感性,对镇痛药物的需求量也更大。提示瑞芬太尼为主要镇痛药物的麻醉确实会导致痛觉过敏和急性阿片的耐受,并有一定的剂量相关性。术后2h以后,在各组间未再观察到明显的差异。因此,以瑞芬太尼为基础的麻醉,需在停药前给予充分的镇痛措施,以改善术后的痛觉过敏状态,提高麻醉后的苏醒和恢复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足患者双侧足皮温的测定以及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式,即可以通过皮温的测定来初步估计动脉狭窄程度,
目的: 探讨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下角膜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的生长情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揭示不同致病因素致角膜新生血管与淋巴管的发生机制的异同点,为临床诊治不同角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