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是释迦牟尼(Siddhattha Gotama)在公元前六世纪初,创立于印度的一大世界性宗教,旨在教导众生如何走上获得幸福美满的道路。佛教学教育是东方高等教育的萌芽之一。在东方传统的高等教育中,有代表性的院校大多是印度的佛教院校:Nalanda、Vikiramasila、Odantapra、Jagaddala等著名的高等院校。佛教传入中国和越南已达两千多年之久。其思想、文化包括教育理论、审美观、价值观等已融入中越两国民族主流文化之中并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越两国的教育史上,佛教或多或少都遗留下了印迹。北京中国佛学院和胡志明市越南佛教学院可以说是中、越两国佛教院校的代表,身为越南佛教学院的佛家弟子,笔者走访了中国多家佛学院,最终选择北京佛学院作为代表,对中越佛教高等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揭示了中越两国佛教学教育的历史演变。19世纪末西方借用科技文明打开东方各国之门,东西方文化发生了碰撞。佛教界也开始接纳西方的教育模式。在中国,佛教从传统的丛林教育形式逐步转变为现代的佛学院形式。此外,佛教界也对社会敞开自己的大门,创办了一些普通学校。在越南,佛教从传统家教的形式,逐步走上现代佛学院。与此同时,他们也着手设立了一些比较完整的普通学校,囊括了从小学到大学不同层次的学校。尽管如此,由于各自历史演变特性以及现实国情的差异,两国佛教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有很大差别。第二部分论述并比较分析了中国佛学院和越南佛教学院各自的学生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中、越两国开始不约而同地踏上了改革之路;社会各个方面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种大的格局之下,两国的宗教政策也逐步得到了落实。宗教活动场所渐渐恢复,原有的佛学院也再次开始办学,重新开展教育活动。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更多更好的机会走入佛门。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中、越两国佛教院校的学生的社会文化程度、佛学水平、年龄等素质有所差异。第三部分论述并比较分析中国佛学院和越南佛教学院的师资情况。两国佛学院的师资来源大体上有两种:普通老师和法师老师。由于两国国民对佛教研究的力度上的差别及其佛教本身情况的不同,中、越佛学院老师的特征以及授课科目还有各自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老师性别、授课科目、专业学位等方面,这些差异使得两国学教两界的互动关系有所差别,这不仅表明了两国佛教师资力量的差异,也揭示了两国社会大学对佛学研究情况的差别所在。第四部分比较分析了中国佛学院和越南佛教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中国佛学院重视汉传佛教八宗派,体现在佛学学科和古代语言学科的课程设置上。其“学院丛林化”“学修一体化”的办学宗旨,导致教学内容偏重于传授佛学知识,社会学科相当少,佛教社会应用性学科严重缺乏,学院的教育功能似乎只局限于佛教界内部,跟世俗生活和社会教育有些脱节。教育氛围保留着较浓重的传统佛教学教育味道。越南佛教虽然受中国佛教影响很深,但同时也能够将北传、南传佛教思想进行融合。越南佛教学院除了传播佛学知识以外,还在努力缩小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在课程设置上,一些与佛教有关的社会时代性学科多有涉及,以期发挥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此外,还设置有不少社会急需的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性课程,相对于中国佛学院,越南佛教学院更为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