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绣像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有机构成,不论是书志中所记录“古小说”口头流传的说唱伎艺或是所常见之抄、刻本小说,都曾将图像体系引入其中。单就通俗小说而言,至迟在唐五代讲唱伎艺里便有变文一脉流传,而传抄、刊刻本小说中最早出现绣像的情况不晚于元代,至天启、康熙间兴盛一时,清代中期以后,木刻绣像已显颓势。光绪以降,随着社会对小说、绣像的重视及铅石印刷术的发展,小说绣像再次复兴,单就数量和质量来看,较清代中期而言都有长足发展。在整个绣像发展过程中,以通俗化为主流,一些文人的要素于万历间逐渐加入,并在明末及清代前期形成了极具文人画风格的诸种体式,晚清之后通俗化、文人化二种发展趋势渐近合流,呈现出其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这是小说绣像发展的一个总趋势。小说绣像之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小说的传播,另一方面则对小说文体本身产生了较为重要的构成作用,它对小说观念、小说文体、小说叙事、小说批评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就出版家的“自诉”来看,小说绣像之加像目标主要有“诗中有画”“左图右史”“案头珍赏”“以劝以戒”四种,而绣像之地位常常与评点齐平,若以一种“大文体”“大文本”的观念观之,绣像与评点恰是小说一体之两翼,本身就参与小说文本之构成。在大多数情况下,绣像的主要作用不外乎两端:一为叙事,二为批评。二者相因相用,构成了小说绣像的主要表意方式,因而解读其叙事、批评机制是极其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