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内几种主要草本植物的种间关联及对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电导率)的响应,本实验于2014年8月份开始,到2015年12月份结束,系统地对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内不同的草本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一方面使用种群生物学的统计方法对公园样地内草本植物群落进行系统长期的统计调查,后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对几种主要草本植物的种间关联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使用土壤三参仪对样地内各样点进行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电导率的测定,并通过冗余分析对不同植物群落组成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定期测定几种类型草本植物凋落物的剩余干重量,对这几种草本植物的凋落物分解动态进行了探究。本实验可以为湿地公园的景观改善和生境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东滩湿地原生芦苇群落的保育与修复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在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的样地内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电导率存在差异,大部分区域土壤含水量较高(60%以上),土壤电导率较低(1000ms/m以下);植物群落中出现物种较少,群落结构简单;(2)在样地内6种优势草本植物的15个种间关系中,正相关有8个,负相关7个,呈显著正关联性的有4个种对,呈极显著正关联性的有1个种对。其中钻形紫菀和碱蓬呈极显著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782),占据土壤电导率较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区域;白茅和糙叶苔草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604),占据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电导率较低的区域;芦苇与大部分植物呈负相关,且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电导率的相关性不明显。(3)实验中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主要受水热因子的影响;凋落物的分解量主要与凋落物的物理形态有较大关系;芦苇与其他植物凋落物的混合对分解速率不产生显著的混合效应。通过以上研究,建议公园一方面通过引种多种原生草本植物,加强鸟类等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营造,提高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长效平稳的检测数据库并利用湿地水域恢复、人工种植等手段恢复原生苇塘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