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增长模式的调整——基于中国“入世”后贸易摩擦角度的考察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对外贸易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加速器。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中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国际贸易摩擦不断,这严重地困扰和冲击着中国贸易增长,也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中国贸易摩擦和贸易增长模式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贸易摩擦的角度,探讨影响我国贸易增长模式的主要因素,并探索一条适宜于中国现阶段的贸易增长模式,使得中国能够在贸易摩擦高发阶段的背景下,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本文首先对贸易增长模式的涵义进行了界定:贸易增长模式是指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指出口贸易)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所依赖的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随后,本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贸易增长模式和贸易摩擦进行了回顾,并针对中国的现实国情,从历史的、理论的、国际比较的、实证研究的视角,对我国的贸易增长与贸易增长模式进行研究。   本文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贸易增长模式进行了研究。第一,制度变迁对中国贸易增长模式的决定作用。通过对中国贸易增长模式的演变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对外开放对我国贸易增长模式的影响较大。因此,为使中国对外贸易能够可持续发展,应实时调整国家贸易政策,根据国内外需求,发展和谐增长的模式。第二,技术进步对贸易增长和贸易增长模式的影响。通过对中国技术进步与中国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技术进步与中国出口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关系),而且技术进步是出口增长的格兰杰成因。研发投入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讲,研发投入也会影响着出口贸易。在中国,研发投入与出口贸易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通过对中国研发投入和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研发投入和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之间呈正向相关。因此,加大研发投入,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第三,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增长和贸易增长模式的影响。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增长和贸易增长模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要大于对外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单纯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或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之间存在着的双向因果关系,远不如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两者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更明显。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针对中国入世后面临不断增多的贸易摩擦的情势,本文指出了当前中国贸易增长模式调整的方向:第一,在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发展方面,考虑贸易摩擦对中国对外贸易企业和产业的长远影响,立足于提升中国贸易出口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对重点产业和一般出口产业实施差异化的政策;对中国地区贸易增长的差距,实施不同的产业结构组合以及不同的鼓励和限制措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可直接借鉴国际规则,使贸易企业按照国际贸易规则从事贸易活动。第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对外贸易。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引进、模仿与吸收,加速中国技术要素的积累;通过增加研发补贴帮助高新技术产业获取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促进中国产业的结构升级。第三,在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指导方向,应考虑和国家的外贸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这有利于减少中国贸易摩擦,有利于中国贸易增长模式的调整。为此,应当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相应地减少对一般加工产业的投资;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引导、鼓励外商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
其他文献
几十年前,经常会有规模巨大、场地集中的自动化博览会召开,它们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参会者参加。然而在今天,由于多种行之有效的展会形式的出现,可以为顾客和设备
针对特高压耐张绝缘子更换作业中液压紧线器存在安全隐患,首次提出了滑轮组配合机械丝杠作为新型紧线器,配合两端卡具完成绝缘子荷载转移.结合±800kV锦苏线耐张塔结构参数,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为了探索生长素酰胺合成酶(GH3)基因家族在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对桃基因组中的GH3基因家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它们在溶质型和硬质型油
期刊
加强自主学习是新时期不仅对学生,更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一种责任,是形式所需.教师只有加强业务进修,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才能有创见性地培养学生.
期刊
期刊
财政民生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向以经济与民生双重保障发展的方式转变。地方政府财政民生支出既是实现国家公共财政民生政策的重要工具,同时又是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的主要手段。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民生支出规模在逐年增大,各地区的财政民生支出资金配置效率表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财政民生支出效率的非充分性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事实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财政民生制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