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来源 :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血浆D-乳酸浓度和小肠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mRNA水平的变化,结合小肠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大鼠小肠黏膜和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组)、脓毒症组(SEP组)和脓毒症+UTI治疗组(UTI组),每组再分为0h、12h、24h、48h、72h五个亚组,每组6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术后三组均给予NS(10ml/kg)腹腔注射,每12h重复一次,其中UTI组,在NS中加UTI10×104U/kg。于术后各时间点采集血液和小肠组织标本;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DAO活性和D-乳酸浓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小肠组织HMGB1mRNA水平;小肠组织切片行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并制成电镜标本行醋酸铀-柠檬酸铅双染色,在电镜下观察小肠黏膜超微结构。   结果:1.血浆DAO活性在0h,三组动物血浆的DAO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四个时间点,SEP组和UTI组的血浆DAO活性均显著高于SH组,SEP组又显著高于UTI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亚组比较,SH组先升高后回落,SEP组逐渐升高,UTI组先升高后持平;   2.血浆D-乳酸浓度在0h,三组动物血浆的D-乳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四个时间点,SEP组和UTI组的血浆D-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SH组,SEP组又显著高于UTI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亚组比较,SH组先升高后回落,SEP组逐渐升高,UTI组先升高后持平。   3.小肠组织HMGB1mRNA的水平在0h,三组动物小肠组织的HMGB1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四个时间点,SEP组和UTI组的小肠组织HMGB1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SH组,SEP组又显著高于UTI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亚组比较,SH组先升高后回落,SEP组逐渐升高,UTI组先升高至24h达峰值后回落并持平。   4.病理组织学改变 SH组小肠黏膜各层结构完整,形态正常,绒毛排列整齐;SEP组肠壁变薄,黏膜明显萎缩,绒毛短缩,上皮坏死脱落,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浸润;与SEP组相比,UTI组小肠黏膜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仅见黏膜水肿和少量中性粒细胞细胞浸润。   5.电镜显示 SH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及细胞器结构完整,形态正常;SEP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肿胀,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宽或开放,桥粒结构减少,吸收细胞表面微绒毛变短、稀疏,部分倒伏或脱落,线粒体肿胀,嵴不清,内质网空泡变性;UTI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轻微微绒毛脱失、倒伏,紧密连接较SH组稍变短,线粒体及内质网仅轻度水肿。   结论:脓毒症大鼠血浆DAO活性、血浆D-乳酸浓度和小肠组织HMGB1mRNA水平升高;UTI能降低其升高的幅度,对脓毒症大鼠小肠黏膜和屏障功能有部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MGB1在小肠组织的表达有关。  
其他文献
课题负责人:单金雪  撰写人:单金雪、李淑荣、杨海洁  执行负责人:李淑荣、杨海洁  主要参与成员:林徽、刘艳、刘兰霞、张燕、艾思荧、沈丽君、万丽芳、穆琳娜、马乐  “衔接”顾名思义是事物首尾连接。衔接教育是前后两个阶段要相互连接的教育活动。5年来,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幼儿园积极开展“幼儿为本”的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始终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依据,以终身教育、开放教
期刊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veral factors of govance and the level of risk in 10 Tunisian banks during an analysis period of eigh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