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径钢管组合抗滑桩工作机理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yf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口径钢管组合抗滑桩因其施工便捷,且可以大面积机械化施工的特点,是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和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滑坡灾害防治工程中常用的支护结构类型。该结构为体系较为复杂的组合式支护结构,且桩周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差异较大,对钢管桩组合结构中的桩土复合效应、群桩的作用机理以及抗滑支挡设计理论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与认识,使得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工程实践。本文以小口径钢管组合抗滑桩加固龙会3(5)井站场滑坡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工程地质特征、成因及防治措施,构建了小口径钢管组合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的力学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布置形式的小口径钢管桩结构抗滑物理模型试验,获取了桩、前后土压力、桩身应变和桩顶位移数据,研究了钢管桩的受力变形特性和桩土之间的荷载传递规律。然后,对钢管桩物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滑坡体的整体位移、桩体剪力及弯矩的分布规律、群桩土拱效应形成的合理桩间距和滑坡治理前后滑体位移的变化,并对比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不同布置形式的钢管桩结构的力学特性及其工作原理,确定了在不同滑坡推力作用下,钢管桩结构的最优抗滑桩间距。最后,结合结构力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钢管群桩结构的力学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为钢管桩抗滑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钢管桩结构抗滑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无变形阶段~弹性抗滑阶段~弹塑性破坏阶段。(2)当桩间距小于7d时,钢管群桩间无明显的应力拱和位移拱产生,土拱效应基本不存在;当桩间距为7-10d时,钢管群桩能较好地产生位移拱和应力拱,土拱效应显著,尤以是桩间距7-8d最佳;而当桩间距超过10d后,钢管群桩能形成应力拱,但桩间土体出现“绕桩”运动。(3)沿滑动方向,钢管群桩受到的滑坡推力依次减小,且各排桩受到的滑坡推力呈三角形~四边形组合分布。(4)受荷段的桩体弯矩集中分布于滑面以上1/3桩长范围内,锚固段桩体也承受较大的弯矩,且与受荷段弯矩方向相反。(5)桩体强度和滑坡推力相同的前提下,随着桩间距的增大,各排桩的桩体弯矩呈增大的趋势,这表明,桩间距越小,桩对桩间土体的约束作用“楔紧”作用越强,桩间土体分担了更多的滑坡推力,钢管群桩的抗滑能力也越高。(6)基于将钢管桩、桩周土体和纵向连系梁共同作用形成“桩土复合体”及排桩间的“抗剪切土体”产生的抗力当作整个抗滑结构的一部分抗滑力,其余的下滑力由钢管组合抗滑桩承担的思路,建立了钢管桩剪力计算公式:(7)基于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考虑连系梁只发生水平位移,桩顶转角为零,建立了钢管桩位移计算公式:(8)不考虑桩间土体拉应力,基于土拱效应原理,建立钢管桩桩间距的计算公式:(?)(9)考虑桩间距对桩土作用的影响,引入桩间距影响系数ξ,建立了钢管桩弯矩修正计算公式:
其他文献
通过在河北省遵化地区于桥水库的上游选取景观特征差异明显的 4个典型流域 ,对地表水体采样分析 ,研究了非点源污染 N(水溶性 N)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以及与流域形状、景观
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关联耗氢装置新氢纯度、加工原料性质、加工量、操作条件、产品分布、产品质量等因素的氢气需求量预测模型,并将此模型用于预测茂
期刊
2015年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我国改革再出发作了顶层设计;《水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也是落实这个方案的尝试。作为人权的饮用水保障和卫生设施用水的公益保障具有
从健康服务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对高职高专医药类大学生的健康服务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高职高专医药类大学生在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时应该利用当今的新媒体不断提
介绍了粘弹性蠕虫状胶柬的形成、类型、基本性质及其应用情况。粘弹性蠕虫状胶柬具有重要的微观结构,因其特殊的流变性能而在不同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最近,蠕虫状胶柬的结构和动
分析了复杂产品设计与制造的特点以及集群供应链系统组织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复杂产品设计、制造与产品服务的集群供应链系统两阶段组织模式,并根据集成程度将集群供
一种通过化合物-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被应用去评估升压机制。我们的方法假设不同升压机制的化合物应该结合到不同的靶标蛋白,因此不同的机制可以通过化合物-蛋白质相互作用
会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
汽车的节能、环保、安全已成为当今汽车工业面临的三大焦点问题,汽车节能问题更是首当其冲。本文围绕现代汽车发动机电子调节冷却系统工作原理及电子节温器结构进行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