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细胞微颗粒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9266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导致的痴呆,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和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近年来,随着AD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血管源性因素在A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是目前公认的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有效指标,在此,我们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AD患者血浆中的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进行检测,以研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目的:   检测AD患者血浆中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的水平,探讨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的水平和AD的关系,对AD患者进行痴呆量表评定,分析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的水平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关联性。   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30个AD患者(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卒中研究所和Alzheimer病及相关疾病协会建立的NINCDS-ADRDA诊断标准)、15个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以及30个健康对照者血浆中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的水平,并对AD患者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运用痴呆评定量表(ADL、CDR、MMSE、HIS、ADAS-cog)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的评定。分析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的水平在患者和健康对照的比较是否有显著性升高;收集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年龄、患病时间、服药时间、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等资料,分别分析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的水平与它们之间有无相关性;再以有相关关系的指标为自变量,以CD31+/CD42-EMPs水平为应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CD31+/CD42-EMPs水平的主要因素;最后计算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确定影响CD31+/CD42-EMPs水平的最主要因素。   结果:   1.AD患者血浆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p<0.01),无血管危险因素的MCI患者血浆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有升高趋势,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AD患者血浆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和痴呆程度呈正相关;   2.CD31+/CD42-EMP微颗粒的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患病时间、服药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和无相关性,CD31+/CD42-EMP微颗粒水平与患者的ADL、ADAS-cog、CDR评分,空腹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与呈正相关,有相关关系的指标再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并计算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发现ADAS-cog评分是CD31+/CD42-EMP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   结论:   1,AD患者血浆中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显著高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说明AD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受损,血管危险因素在A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和患者的痴呆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较好地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可用来判定患者的痴呆程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在多层螺旋CT(64排)的辅助下测量寰枢椎的相关解剖径线,并利用其数据辅助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明确寰椎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可操作性、临床
【背景】荚膜多糖是肺炎链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它具有抗吞噬作用,可使其免受宿主免疫攻击。荚膜丢失的肺炎链球菌很容易被吞噬细胞清除,毒力下降。本课题组前期工作从肺炎链球菌中筛选到一些体内诱导基因,其中的基因spd1672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表达产物含有脂质A核心-O抗原连接酶结构域,提示该基因可能与细菌荚膜形成相关。本课题拟对该基因与荚膜形成相关的功能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采用长臂同源多聚酶链式反应
目的:①通过福尔马林-高渗盐胰蛋白酶-曲拉通液的技术流程来寻找摸索一种简便、高效的制备选择性脱细胞羊皮生物敷料的方法,通过对其镜下的检测、透气率的测定来进一步检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