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的重大调整。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而制造强国的良好发展能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消费强国发展能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优化完整内需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制造业大而不强,国内消费的巨大潜力没有完全释放,产业发展还存在不适应消费升级的情况,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促进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协同互动发展是打通国内大循环,进而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重塑,国际产业竞争博弈的焦点集中在制造业。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而深远,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制造业多数领域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环境友好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供需两端结构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在中美经贸摩擦中,一些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给我国造成相当大的战略被动,而且近年来我国传统制造业处于报酬递减的阵痛期,且比重下滑过快,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形成明显压力。同时,我国消费强国进程建设迟缓,2018年,我国居民消费总额为美国37.6%,人均居民消费额为美国的8.8%,居民消费率仅为38.7%,明显偏低于同期发达国家和其他金砖国家水平(同期美国的居民消费率高达68.4%,欧元区平均为54%左右,中国以外的金砖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为64左右%)。我国优质消费购买力外流严重,在一定程度侵蚀了我国中高端消费品产业的发展潜力。建立在14亿人口基础上的中国消费市场是实实在在的世界第一大潜在消费市场,这说明支撑制造强国发展的消费市场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消费强国发展还有很大的纵深空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如何构建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协同互动发展机制及实现的策略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现实分析、实证分析及国别比较分析,综合系统探索我国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协同互动发展的策略路径,创新点如下:一是提出了消费强国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以强国视角,探讨了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的互动发展关系;二是系统分析了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发展的互动机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宏观经济治理中供需双侧调控理论的内容;三是综合运用指标评价法、误差修正模型、耦合关联度模型和国别比较分析法,较为系统、科学、深入、全面剖析了我国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提出中国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协同互动发展的策略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实证依据;四是在理论依据、实证依据和国际经验综合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协同互动发展的策略路径,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推动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发展提供一定的咨询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制造强国发展通过创新引领机制、总量扩张机制、结构优化机制、环境改善机制和制造服务关联机制推动消费强国发展,消费强国发展通过导向引领机制、质量提升机制、结构优化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制造强国发展。在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两者的互动关系特征因为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宏观差异。在工业化初期至中后期,制造强国发展对消费强国发展的推动作用要高于消费强国发展对制造强国发展的拉动作用;在工业化进入成熟期及后工业化时期,消费强国发展对制造强国发展的拉动作用要高于制造强国发展对消费强国发展的推动作用。二是中国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互动发展总体状况比较良好,制造业和消费规模实现跃升、结构不断升级,但存在供需适配性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原因是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房地产泡沫化、现行收入分配体系不合理、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和国际循环中的产业链梗阻等六大“堵点”,影响互动循环发展。三是通过构建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综合指标体系,测算得出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韩国1978到2018年间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和消费强国综合指数,表征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发展水平。2018年制造强国综合指数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美国(166.06),德国(127.15),日本(124.60),中国(109.95),法国(82.24),韩国(74.45),英国(67.98);消费强国综合指数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美国(162.99),英国(74.7),日本(72.96),德国(66.76),法国(63.28),中国(55.7),韩国(46.26)。通过每个国家间两个综合指数曲线的联动变化趋势差异看,六个发达国家消费强国综合指数增长幅度都要显著高于制造强国增长幅度,英国、美国、法国、日本两者曲线总体上属于收敛型。中国两者曲线从1978-2010年持续发散到2011年后开始出现收敛趋势,即消费强国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因此可以预测,随着中国国内消费需求规模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消费环境的改善,中国两者曲线会像美国那样出现加速收敛变动趋势,进而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四是运用VECM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美国、德国、韩国四个国家1978-2018年间制造强国发展和消费强国发展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协整方程系数分别为0.9109%、3.357%、4.7401%、1.2489%,表明中国制造强国发展对消费强国发展的支撑力度偏弱;从脉冲响应图分析得出,中国消费强国发展对制造强国发展的冲击效应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但冲击效应为负,表明中国消费强国发展对制造强国发展的支撑作用相对偏弱;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对消费强国发展指数先是产生负向冲击,然后转为正向冲击,表明短期内制造强国发展对消费强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五是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得出,2018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和消费强国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值为0.812,处于中级协调发展阶段,而美国(1.283)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阶段,日本(0.922)、德国(0.889)处于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六是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更好协调互动发展的八项策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