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山东大学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在大学生中进行开展发放宣传手册的健康教育活动,对干预后大学生艾滋病各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评价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制定适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大学生的科学健康教育模式和适合的干预方案,为提高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1.基线调查:对全校文、理、医、工各科的学生各随机整群抽取400人,共1600人,进行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健康教育需求、途径等共75个问题的匿名问卷调查,以探讨大学生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基本情况,以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间的差异。2.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2006年7月,在山东大学文、理、医、工各科的学生中,各随机整群抽取2~4年级部分学生,通过发放宣传册,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同年11月,在同一人群中选择部分阅读过宣传手册的(阅读组)和未阅读过宣传手册的(对照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对照组与基线调查中的人群并非来自同一批人,以避免重复调查导致的健康教育效果的高估。问卷内容包括对艾滋病的基础知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以及态度和行为。3.调查数据录入Excel软件,采用SPSS和SAS统计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调查:一共收回有效答卷1380份。以60分作为合格分数,合格率为88.33%。文、理、工、医各科学生的平均得分分别为69.50、72.93、72.97、75.34。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学生,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而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得分情况没有影响。关于传播途径、预防手段和基础知识三方面的得分情况,各学院、专业的学生在这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别。在对待艾滋病的态度、行为方面,正向性态度、行为总体水平偏低,对艾滋病人存在一定歧视,各专业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显著区别。在知识来源方面,来源于书刊报纸(82.11%)和广播电视(73.12%)的选项得分最高,而来源于专题讲座(24.30%)和教师授课(27.47%)的选项最低。而各种知识来源途径的需求都很高。2.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艾滋病全部知识得分,阅读组487人为(83.768±12.992)分,对照组442人为(70.346±12.867)分(P<0.0001)。除文科外,医、理、工科学生均为阅读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01)。阅读组中,医科、理科和工科学生得分均高于文科学生(P<0.01)。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基础知识3部分问题的得分,阅读组分别为(29.57±3.89)分、(20.90±4.91)分、(33.30±6.27)分,对照组分别为(26.17±5.07)分、(17.44±4.78)分、(26.74±6.24)分,均为阅读组高于对照组(P<0.01);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几乎均为阅读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01)。文科学生干预后得分无显著性提高。干预后,对待艾滋病人的歧视明显降低,但程度有限。结论与对策山东大学各不同专业、学院、年级、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应侧重对文科学生的健康教育。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手段和基础知识三方面的得分情况,后两者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前者,在宣传上应侧重这方面内容。大学生中存在较高程度的对HIV感染者的歧视,提示应重视对艾滋病人关爱的宣传教育。在对艾滋病知识进行宣传时,除继续传统媒体如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的宣传教育外,还要增加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的讲授力度。进行干预后,除文科外,其他各学科学生对于艾滋病的知识的综合评分和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在校内发放宣传教育手册是普及在校生的相关艾滋病知识的有效手段。而文科学生的提高不明显,提示应着重加大对文科学生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后大学生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态度显著降低,但程度有限,需社会、学校各方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