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目录是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为研究地震活动性、地震灾害和风险性评估等提供数据基础。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地震定位技术、人工经验性差距、噪声干扰等因素均会造成地震目录的不均匀和不连续,造成用于分析的地震目录品质有所差别。地震目录是否完备、震源参数是否准确,将影响后续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强震发生后或震群活动时,短时间内会发生大量的地震,不同的地震事件波形相互重叠,仅基于观测现象识别震级较小的地震难度较大。这种情况下,目前基于互相关技术的模板匹配方法是低信噪比情况下检测遗漏事件的一种有效方法,并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微小地震事件的研究工作应用领域广泛,在诱发地震监测、地颤动低频地震监测、地震预警等研究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微震事件的自动识别以及震相的自动拾取的研究则是后期微震数据处理工作的基础,包括地震定位、地震成像、震源机制反演等工作。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目前各类地震事件自动识别及震相拾取方法的原理起源与大致分类应用,主要介绍了三大类方法:第一类是基于振幅(能量)判据的长短时窗比、震源扫描叠加等事件识别以及震相拾取系列方法;第二类是基于波形互相关技术的事件识别方法;第三类是基于波形自相关的盲搜索技术。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根据地震事件自动识别三种方法的优劣性选用了第二类方法即:模板匹配方法,分别选取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两个甘肃周边地区重大地震事件作为研究震例,最终结果为门源地震余震序列中共检测到430个遗漏地震以及在九寨沟余震序列中共检测到1053个遗漏地震,经检测后的地震目录较台网目录更完善。为了定位检测到的地震事件,采用波形互相关提取震相到时的方法对所有检测事件进行P、S震相拾取,再利用Hyposat定位程序来进行绝对定位处理。最终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检测后的两次震例主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更精确的定位结果,为今后两个震例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