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土宗教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社会背景下,道教文化和承载其文化的宗教建筑值得被学术界纳入研究范围。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皖北地区道教建筑。笔者在研读相关史志文献后,采用实地调研法、历史分析法和综合归纳与比较分析的方法,梳理出中国和皖北地区道教的发展历史并统计了历史时期和遗存至今的皖北地区道教建筑的分布情况。本文以道教发展历史和道教思想为主线,系统的研究了历史时期和现存道教建筑的地理分布状况、建筑择址类型、建筑特色、建筑型制、建筑空间和建筑景观营造艺术,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皖北地区道教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并对其做出总结。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若想研究建筑,就必须先系统的梳理其所承载的文化。本文以中国道教发展历史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皖北地区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并总结出影响其起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皖北地区道教在发展受到地域文化、中国道教发展大环境、人文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共同影响,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从古至今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以历史文献为依托,结合实地调研的方式,总结归纳了各历史时期和现存的皖北地区道教建筑的择址理念和分布状况,梳理出其择址类型并得出以下结论:皖北地区道教建筑的择址受到地理因素、政治因素、道教思想以及风水理念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皖北地区道教建筑群体平面布局特征,得出以下结论:皖北地区道教建筑群体平面布局会随着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其平面布局受到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地域文化和道教发展历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分析了皖北地区道教建筑的空间特征,并以空间的功能属性为切入点,划分了建筑内部的空间类型并详细阐述了其文化内涵。笔者以建筑屋顶形式为切入点介绍了皖北地区道教单体建筑的型制、阐述了其与其它地区道教建筑的不同点并对其建筑类型做出了细致的划分。此外,本文还详细介绍了皖北地区道教建筑的装饰色彩和景观营造艺术,阐释了影响其景观营造艺术的主要因素:“师法自然”的环境和谐观、“崇尚自然”的环境追求观和“山水建筑”的精神追求观。遗憾的是,虽然本文对皖北地区道教建筑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但是在本文之前,中国学术界对皖北地区道教建筑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个人能力终究有限,故本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抛砖引玉之作,感谢各位对本文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指正。图117,表7,参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