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对亲社会行为的情境依赖性进行检验为主题,通过设计相关实验并运用田野实验和神经实验这两种前沿的实证研究方法,围绕社会身份、社会信息与社会情境这三类情境性因素,依次检验了它们分别对于公平感和互惠行为、利他捐赠行为、有关公平正义的分配决策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展开而言,本文分别检验了户籍制度引致的社会身份对于最后通牒博弈中个体公平感和互惠行为的影响;检验了捐赠信息的实名公开对于慈善捐赠实验中个人捐赠行为的影响;检验了社会情境的差异对于收入分配决策中有关公平正义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通过神经实验分析了这一亲社会行为情境依赖性的神经机制。我们首先运用经济学田野实验的研究方法,将户籍身份外生地引入到最后通牒博弈中,考察了人们对于户籍身份的认识以及户籍身份的引入是否会影响被试的公平感。实验数据显示,人们在少年阶段即已建立起户籍身份不同者存在差异的认识。在引入户籍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农村提议者会提供给对方显著更低的分配额,即拥有农村户籍身份的被试认为自己理应得到更多的分配,并不担心自己提出的分配方案会被博弈方拒绝。而另一方面,响应者在面对城镇提议者时也会显著提高自己所能接受的最小分配额,即被试希望拥有城镇户籍身份的博弈方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分配。本文还构建了一个不同捐赠信息公开条件下的个人捐赠行为理论模型,并通过开展慈善捐赠田野实验对理论预测进行了验证。我们发现捐赠信息的实名公开会对捐赠行为产生两种作用:第一种作用是“筛选”效应,意愿捐款数额较低的人,会因为要实名公开捐赠信息,接受公开表扬而感到惭愧。他们因此会通过不参与捐赠来避免捐赠信息的实名公开。第二种作用是“提拔”效应,意愿捐款数额较高,决定参与捐赠的人,会因为要实名公开捐赠信息,引致声誉动机,从而提高自己原本意愿的捐款数额。最后,当人们在不同情境下(无知之幕、知晓所在阶层、社会计划者)对社会各阶层收入进行分配决策时,我们利用先进的脑刺激技术对有关风险偏好和自利偏好的脑区活.动进行了短暂的调节和改变,以此来验证各种社会情境对被试在做收入分配决策时,有关公平正义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此外,我们通过比较被试在不同的相关脑区受到刺激后对各阶层的分配决策,来检验被试在各种社会情境下的分配决策受到了哪些偏好动机的作用。因此,该研究不仅可以验证有关公平正义的亲社会行为的情境依赖性,还可以给出这一亲社会行为情境依赖性的神经机制,证实亲社会行为与特定脑区活动及相关偏好之间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