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霍译《红楼梦》隐喻翻译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uxiang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2006—2016年间在《中国翻译》上共发表了10篇关于《红楼梦》翻译研究不同主题的文章,《红楼梦》翻译研究成为持续关注的热点。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构建了一个隐喻的世界,隐喻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小说主题的表达,还是人物的塑造方面,隐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隐喻翻译研究是《红楼梦》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标志着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自此,翻译领域的认知视角,即概念隐喻理论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武器。隐喻翻译研究开始关注隐喻认知功能在译文中的实现问题。本论文以《红楼梦》前80回中刻画贾宝玉、林黛玉形象的隐喻为研究样本,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将其划分为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本文研究霍译《红楼梦》中隐喻翻译,探究宝黛形象是否在译文中得到成功再现。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隐喻翻译过程中,霍克思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大部分结构隐喻采用直译,隐喻意象得到保留。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多采用意译。由于中英在认知、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宝黛形象在译文中并未得到理想再现。隐喻翻译要注重认知功能在译文中的对等实现。为更好地实现原文隐喻的认知功能与人物形象的成功再现,译者有必要采取综合的翻译方法,如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加注或意译加注等。
其他文献
以丙烯酰氯、N,N-二甲基丙二胺及溴代十八烷烃为原料,合成了新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二甲基十八烷基(3-丙烯酰胺丙基)溴化铵(DMOAB).通过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法对其结构进行表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过渡金属/CeO 2催化剂,通过催化活性评价和催化表征等方法考察了过渡金属/CeO 2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的活性。研究表明:过渡金属/CeO 2催化剂活性为Mn/C
幽默是人类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而有关幽默的研究也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情景喜剧中对话共鸣产生的幽默,主要解决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