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2006—2016年间在《中国翻译》上共发表了10篇关于《红楼梦》翻译研究不同主题的文章,《红楼梦》翻译研究成为持续关注的热点。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构建了一个隐喻的世界,隐喻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小说主题的表达,还是人物的塑造方面,隐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隐喻翻译研究是《红楼梦》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标志着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自此,翻译领域的认知视角,即概念隐喻理论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武器。隐喻翻译研究开始关注隐喻认知功能在译文中的实现问题。本论文以《红楼梦》前80回中刻画贾宝玉、林黛玉形象的隐喻为研究样本,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将其划分为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本文研究霍译《红楼梦》中隐喻翻译,探究宝黛形象是否在译文中得到成功再现。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隐喻翻译过程中,霍克思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大部分结构隐喻采用直译,隐喻意象得到保留。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多采用意译。由于中英在认知、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宝黛形象在译文中并未得到理想再现。隐喻翻译要注重认知功能在译文中的对等实现。为更好地实现原文隐喻的认知功能与人物形象的成功再现,译者有必要采取综合的翻译方法,如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加注或意译加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