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生活环境中比较常见的窒息性气体,因吸入一氧化碳而导致死亡的人数在我国中毒事件中排在第一位。急性CO中毒后若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还是可以恢复的,但中毒后重度昏迷的患者清醒后,经过一段“假愈期”还会出现迟发性脑病,其主要表现为痴呆、情感障碍、锥体外系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发病机理还尚未明了,现已提出一些假说,如缺血缺氧、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凋亡等,但尚无定论。CO中毒主要引起脑组织缺氧。脑组织缺氧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肿胀而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发生脑血栓形成、脑皮质和基底节局灶性的缺血性坏死。CO中毒后脑组织中兴奋性谷氨酸的释放显著增加,与CO中毒介导的神经毒性以及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有密切关系。此外,有人发现细胞凋亡在CO中毒后第7天达到高峰。阿片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分为μ受体、κ受体、δ受体和孤啡肽受体,每种受体又可以分为多种亚型,如μ受体可能有μl和μ2亚型,κ受体还有κl、κ2、κ3 3个亚型,δ受体又可分为δ1和δ2 2种亚型。阿片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近年来,研究发现δ阿片受体在缺氧缺血的条件下可保护神经元,使之得以在应激环境中生存,且δ受体表达的上调可增加神经元对缺氧缺血应激的耐受性。研究人员还发现激活δ受体可减轻缺氧及兴奋性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δ受体具有抗凋亡的作用。也有学者发现κ阿片受体也参与机体抗缺血缺氧的作用,抑制兴奋性谷氨酸的释放从而减轻脑损伤。而μ受体被认为与情感障碍等有关。目的:本实验拟在建立CO中毒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动态观察CO中毒后脑内3种阿片受体表达的变化,探讨阿片受体在CO中毒后抗缺血缺氧等作用及是否可能干预和预防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生。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均衡分为对照组和染毒组(包括染毒后第6小时、1、2、3、4、72、14、21、28天组,每组5只)。用腹腔注射方式建立CO中毒大鼠模型,并取对照组及染毒组大鼠大脑的额叶、海马及纹状体用RT-PCR方法检测阿片受体的动态变化。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独立样本比较用t检验。结果:1.一氧化碳中毒后大鼠表现出烦躁、撞笼,陆续出现少动、四肢瘫软等表现。2.与对照组相比,CO中毒组大鼠额叶、纹状体及海马中δ受体水平均升高,第7天至第28天组均有统计学差异。3.与对照组相比,CO中毒组大鼠额叶、纹状体及海马中κ受体水平总体均呈上升趋势,第7天至第28天组κ受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4.μ受体在CO中毒组大鼠额叶,纹状体及海马中的表达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5.第1天—第28天组额叶δ受体水平高于海马,有统计学差异。第3天组、第14天组额叶κ受体的水平高于海马及纹状体,有统计学差异。第14天组,纹状体μ阿片受体的水平高于额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实验发现δ、κ阿片受体在额叶、纹状体及海马均有动态变化,而μ受体无明显变化。2.δ阿片受体水平的上调可能参与了机体对一氧化碳中毒后导致的缺氧缺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一系列脑损害的防御反应。3.κ阿片受体水平的上调可能参与了机体对一氧化碳中毒后导致的缺氧缺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一系列脑损害的防御反应。但激动κ受体的同时,也抑制了多巴胺在纹状体的释放,有可能参与了CO中毒后迟发性锥体外系功能障碍及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