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事件频发。热浪是我国夏季常见的极端天气事件,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也影响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本文基于热应激指数,利用1961-2016年全国18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极端热应激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研究了三个典型区域的极端热应激事件频次变化特征及成因,主要得到以下结果:基于气温和相对湿度定义的热应激指数,在月变化、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结合了两个气象要素的变化特点。在季节变化方面,热应激指数6月开始逐渐升高,到7月底达到最高,8月中旬开始下降。年际变化方面,热应激指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呈下降趋势,70年代中期以后缓慢上升,90年代开始上升幅度增加。空间分布方面,青藏高原是热应激指数的低值区,其他区域的热应激指数的值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极端热应激年高温日、年持续时间和频次的概率分布都呈正偏态型分布。三个指标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主模态均为全区一致型,对应的时间系数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负位相转为正位相,表明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夏季极端热应激的年高温日、年持续时间和频次都相对增加。年际变化方面,三个指标在1990年之后均明显增加。空间分布方面,三个指标的低值区均在四川西部,年持续时间的高值区在青海、甘肃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年高温日和频次没有集中的高值区。选取的三个典型区域中,北方地区极端热应激事件的年际变化在1990年左右发生了年代际转折,1990年之前极端热应激事件频次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其年际变化主要受到欧亚遥相关型、南极涛动和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共同影响,而1990年之后极端热应激事件频次的年际变化显著增强,其变化则主要受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的影响。黄淮地区和华南地区极端热应激事件频次偏多的年份都对应相当正压结构伴随的异常反气旋,海温外强迫方面,分别对应着我国东部海区的海温正异常和厄尔尼诺型海温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