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有资料证明,则木河断裂带地震活动分布情况极为特殊。自人类历史记载以来,较强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北两段,中段无中强地震发育。据野外地质现场调查发现,则木河断裂带中段连续发育巨型滑坡群。这些巨型滑坡均表现出高速碎屑流等强动力特征,应为强震所触发而形成,这是否表明则木河断裂带中段史前曾发生过强震。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平静的则木河断裂带中段,是处于构造稳定区还是潜在震源应力应变积累区?本文结合现代地震滑坡的特点,采用适于处理不连续介质的UDEC离散元程序,模拟非连续介质(裂隙性岩体或碎裂结构域体)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古地震滑坡事件的动力强度和地震滑坡高速远程运移的动力学过程。研究成果表明,在天然情况下,荞窝地震滑坡页岩滑床上的页岩和泥岩坡体处于良好的整体稳定状态,底古地震滑坡灰岩滑床上的玄武岩和灰岩坡体处于良好的整体稳定状态;荞窝、底古地震滑坡模型分别在a=0.4g、0.6g的地震加速度条件下均产生局部破坏,坡体处于整体极限平衡状态;分别只有在a=1.2g、1.6g的地震加速度动力条件下,模型整体崩解破坏并表现出典型的高速远程碎屑流特征进而形成滑坡如今的堆积形态。破坏原因均为斜坡在地震作用下沿着加速度差异较大的部分发生拉张破坏,并最终导致整体失稳溃决。滑坡前缘发育Ⅰ或Ⅱ阶地,由此得出结论:则木河断裂带中段故地震触发滑坡的时间为Ⅰ、Ⅱ级阶地之前,距今约1~3万年,而触发地震动力条件相应地震烈度为Ⅹ,Ⅺ度。由此论证则木河断裂带中段历史地震的平静不是构造稳定的表现,而是潜在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