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羊水过少孕妇与正常羊水孕妇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差异,探讨羊水过少孕妇在血液流动状态、血流灌注、血管阻力等方面存在的生理病理变化。2研究羊水过少孕妇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差异,分析其在血液流动状态、血流灌注、血管阻力等方面的变化,探讨血液流变学联合血流动力学用于监测羊水过少治疗的临床意义。3研究羊水过少孕妇治疗前后羊水指数的变化,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羊水过少的效果。方法:根据入组条件选取28例未足月晚孕期羊水过少孕妇(实验组)和43例同孕龄正常羊水孕妇(对照组),实验组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口服黄芪煎熬50g/2000ml+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维生素C2.0g),实验组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进行多项指标的监测。①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低切(BVL)、全血粘度中切(BVM)、全血粘度高切(BVH)、血浆粘度(PV)、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②子宫动脉、脐动脉及胎儿肾动脉三者血流动力学: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③羊水指数(AFI)。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各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实验组治疗前较对照组比较:BVH、PV、HCT、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增高(P<0.01),BVL增高(P<0.05);脐动脉、子宫动脉、胎儿肾动脉S/D、PI、RI均明显增高(P<0.01)。实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BVH、HCT明显下降(P<0.01),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P<0.05);脐动脉S/D、PI、RI均明显下降(P<0.01),子宫动脉、胎儿肾动脉PI下降(P<0.05)。实验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比较:BVM、BVH、HCT、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PI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FI明显增高(P<0.01),且平均值可达到正常羊水水平。结论:1血液流变学联合血流动力学监测,发现晚孕期羊水过少孕妇存在血液粘度高、血管阻力高、血流灌注少等生理病理状态。2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通过稀释血液粘度、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灌注改善羊水过少。3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是临床宏观、微观水平监测羊水过少治疗的有效手段。4中西医结合治疗羊水过少疗效可靠,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调整用药比例或用药周期等方面的探讨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