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通过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不同治疗时期角膜炎引新生血管的角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确诊为角膜炎引起角膜新生血管患者,并接受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治疗。将角膜炎引起角膜新生血管分为治疗A组。将角膜炎引起新生血管合并角膜上皮缺损、水肿、结膜充血患者分为治疗B组。采用结膜下注射Avastin原液0.1ml(2.5mg)。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14天、21天、28天视力、眼压,计算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并计算,记录、拍照。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术前角膜CNV面积与术后3天、7天、14天、21天、28天CNV面积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收集患者20例,20眼,患者年龄在24-80岁之间,角膜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25年,随访1个月。2.视力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眼压观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新生血管:①治疗后治疗总体不同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治疗后3天与治疗前比较,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消退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7天、14天、21天、28天分别与前一治疗时间比较,角膜新生血管均呈明显减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CNV面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治疗前与治疗后3天比较、治疗后14天与治疗后21天比较、治疗后21天与治疗后28天比较,均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3天与治疗后7天比较、治疗后7天与治疗后14天比较,均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CNV面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治疗后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14天、21天、28天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均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NV面积减少的百分比显示:治疗后3天:A组减少0.91%,B组减少0.63%,治疗后7天:A组减少17.30%,B组减少13.75%,治疗后14天:A组减少8.33%,B组减少6.44%。观察到在治疗后3-14天A组新生血管减少面积比B组多。治疗后21天:A组减少4.26%,B组减少8.62%,治疗后28天:A组减少4.06%,B组减少4.35%,表明,在治疗后21-28天A组新生血管减少面积比B组少。结论:1.结膜下注射Avastin对角膜炎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有抑制、消退作用。2.结膜下注射Avastin对角膜炎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合并角膜水肿的控制效果比角膜炎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的控制效果明显。3.结膜下注射Avastin治疗角膜炎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具有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