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乳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2年美国有大约226,870妇女确诊乳腺癌,39,510人死于乳腺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目前双侧乳腺癌总体发病率并不高,欧美国家报道双侧乳腺癌占乳腺癌总数的1.4%-11.8%,国内在2%左右。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占乳腺癌患者总数的0.3%-3%,异时性的占1%-12%。但因受机体相似致癌因素影响,一侧癌变后对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约为普通群体的2-6倍。第一癌发病后对侧每年新增风险率为0.1%-1.0%,大部分集中在0.5%-0.6%,且近年来报道发病风险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目前对于双侧乳腺癌的了解和研究相当有限。很多西方的研究致力于对双侧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因素和发病率探索,如年龄、家族史、月经状态等对双侧乳房的发病均有影响,第一癌术后放疗是第二侧发病的危险因素,但西方和亚洲的患者间本身存在很多不同,在中国对此群体的研究很少。另外,了解单/双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去辨别这些易发第二侧乳腺癌的人群,以期为乳腺癌患者提供必要的随访建议,并且防止一些有歧义的因素(如基因和激素受体表达状态等)模糊我们对双侧乳腺癌发病整体的认识,但国内有关双侧乳腺癌的文献并不多,且关注焦点在双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明确了对侧肿瘤属原发性还是首发癌的转移后,重在对治疗方案选择方面的探讨,少有关注单/双侧乳腺癌患者本身的临床病理特性及差别。本试验通过分析单/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来揭示双侧病灶间的关联性,第一癌有哪些特点是第二癌的危险因素,对第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什么预示意义;通过分析单/双侧乳腺癌的预后,以指导乳腺癌患者积极预防及早期发现对侧癌的发病,正确认识双侧癌的发病,也为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及决策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9例确诊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和100例单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UBC/BPBC.BPBC的第一/第二癌、sBPBC/mBPBC之间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别。结果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发病年龄较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及单侧乳腺癌均较轻(42.9±3.4岁,50.5±7.5岁,48.1±2.0岁,P=0.047)。比较单/双侧、同/异时性乳腺癌,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别均未见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比较双侧乳腺癌第一/第二癌,病理特征未见有明显差异,第二癌肿块核心明显小于第一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癌淋巴结转移数目明显少于第一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第二癌手术日算起,经过中位73个月的随访,UBC和BPBC患者5年OS未见有明显差异(P=0.093),5年DFS有统计学意义(P=0.000),UBC较BPBC的5年无病生存率高。同时性与异时性乳腺癌患者5年OS、DFS均未见有明显差异(P=0.457,P=0.096)。结论发病年龄早是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第一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第二癌的发病没有明显指示意义,第二癌分期较第一癌早;单/双侧乳腺癌5年总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异,5年无病生存率单侧乳腺癌较高;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5年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