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阿尔比被公认是与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姆斯齐名的美国当代戏剧家。虽然阿尔比的后期作品仍然获得普利策奖等各项荣誉,但是批评界对于阿尔比研究却仍主要集中在他的早期作品。本文首先厘清阿尔比研究中的批评定式,指出“荒诞派剧作家”、“社会批判家”等标签都不足以概括阿尔比的戏剧全貌。本文根据阿尔比提出的“戏剧即搅扰”这一观点,试图用一种基于剧作家创作意图的方式来解读阿尔比的作品。本文认为,搅扰性是阿尔比戏剧的核心特点,因此在这一视角的关照下来探究阿尔比戏剧,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阿尔比如何将搅扰性植入他的戏剧创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的搅扰戏剧经历了何种历时变化?“搅扰”一词虽然不是学术语汇,但是严肃戏剧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戏剧最早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出现时,便蕴含了宗教所具有的探寻人类生存状况和终极意义的本质。搅扰性一直存在于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主义各个时期的严肃戏剧中,表现为教化、启迪、甚至震惊观众的戏剧因素。阿尔比的戏剧是这一戏剧传统在当代美国社会的语境下的强化和延伸。阿尔比的搅扰戏剧鲜于直接表现社会事件,却对个体灵魂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刻画和关照,旨在挑战人们对于现状的认知,将他们从自满的心态和麻木的状态中惊醒,以对个人生活和社会事务进行更好的“介入”。本文将阿尔比的创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以时间为顺序逐章进行讨论。一、二、三章分别研究了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力图呈现阿尔比的搅扰戏剧在每个阶段的特点,追溯其发展和演革,第四章则分析了阿尔比搅扰戏剧的独特艺术手法。第一章研究了阿尔比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创作的三部早期作品《动物园故事》、《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小艾丽斯》。在这几部作品中,阿尔比刻画了二战后美国人自满和逃遁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方式,将搅扰范式投射于戏剧人物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搅扰的主体以“启迪”和“舍己”的方式迫使客体走出表层的幻想,迫使他们直面生活的本相和生存的本质。虽然阿尔比在剧本中赋予客体的转变以不一种确定性,但“弥赛亚”式的救赎模式彰显了阿尔比在早期创作中乐观积极的态度。第二章考察了阿尔比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创作的几部重要作品:《微妙的平衡》、《盒子和毛泽东语录》、《完结》、《海景》和《三臂人》。虽然这个时期,美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但阿尔比并没有直接描写社会事件,而是侧重表现在社会变化之下人们趋于封闭的心态。在这个时期,阿尔比将戏剧人物类型化,在个人、家庭、社会和文明的不同层面上展示出了停滞、死亡、完结的末日图景。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警告和哀叹的方式进行搅扰,呼唤人们从日趋惨淡光景中回转。第三章分析了阿尔比九十年代复归百老汇之后的三部作品《三个高大女人》、《山羊,或谁是西尔维亚?》和《占据者》。在这几部作品中,阿尔比从人物、事件和时间上多维度地展现真相本身的复杂性和主观性。在这个时期,阿尔比从自我凝视出发,将自身纳入审视的范畴,表现出接纳、宽容与和解的姿态。作品以移情而非对抗和警示的方式进行搅扰,实现从他者外在冲击转向自我内在省视的转型,试图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挑战观众自我认知的效果。第四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阿尔比为实现戏剧的搅扰性所使用的艺术手段。他将杂耍剧中独白和即兴演出等技巧融入现实主义的戏剧场景,制造不协调感,以达到颠覆性的效果;阿尔比也借用了欧洲先锋戏剧中的蒙太奇和拼贴手法来构建人物和情节以对观众产生冲击;在语言方面,阿尔比一方面采用冒犯性对话的方式来打破观众的预期,另一方面大量使用陈词滥调和学究式语言,从侧面强调语言已沦为人们避免沟通的工具。在搅扰戏剧中,阿尔比以独特的姿态关注当代美国社会的生存症结,刻画当代人的“内心图景”,其目的在于使观众无可逃避地面对自身的真实现状,迫使他们反观自我,重获生命力,以本真的态度介入个人生活和社会事务。阿尔比的搅扰戏剧集嘻笑怒骂于一身,给以现实主义为主线的美国戏剧带来了一股辛辣的别样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