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农业土壤已遭受不同程度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在土壤中检出较多、毒性较大,是公认的内分泌干扰物,被美国环保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列为“优控污染物”。吸附和解吸是评价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淋溶、生物有效性及环境行为的重要参数。目前,虽然已有关于土壤吸附PAEs的研究,但还未见关于水稻土吸附的报道。众多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水稻田中PAEs污染严重,研究PAEs在水稻土中的吸附解吸对了解其在水稻土中的吸附性能和迁移能力具有现实参考意义。此外,土壤粒度作为土壤的重要理化性质,会影响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行为,但目前将土壤分为不同粒径组分探讨对PAEs的吸附解吸行为的研究还较缺乏。因此,本文采用吸附和解吸批处理实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并结合比表面积分析、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手段,研究水稻土以及由水稻土经湿筛、沉降、离心等方法分离获取的6种粒径水稻土组分:粗砂粒(>180μm),细砂粒(61180μm),粗粉粒(3061μm),细粉粒(230μm),黏粒(<2μm)和腐殖酸(HA)对DBP的吸附解吸特征及机制,同时探究制备的秸秆生物炭对水稻土不同粒径组分吸附解吸DBP的影响,为DBP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价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水稻土对DBP的吸附在48 h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9);吸附的控速过程涉及表面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过程;不同温度(15、25、35℃)条件下水稻土吸附DBP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R2>0.975);吸附属于熵增的自发吸热物理吸附过程,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反应进行;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和DBP自身的性质影响对DBP的吸附性能,在环境浓度条件下(1 mg·L-1)DBP为中等吸附型污染物;25℃时水稻土对DBP的解吸同样符合Freundlich方程,且解吸存在明显滞后现象。(2)由水稻土分离获得的6种粒径土壤组分的理化性质及对DBP的吸附解吸行为不同。水稻土不同粒径组分对DBP的吸附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各粒径组分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有差异(17 d),控速过程均涉及表面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过程,但HA组分吸附DBP过程中的颗粒内扩散阶段相对较长。15、25、35℃温度时6种粒径土壤组分吸附DBP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各粒径对DBP的吸附主要为自发吸热过程,升高温度对吸附过程有利,各组分对DBP的吸附主要表现为物理吸附,可能还包括化学吸附机制(粗砂粒组分和HA组分除外)。各粒径土壤组分对DBP的吸附性能大致符合腐殖酸>黏粒>粉粒>砂粒的顺序(除230μm组分外),土壤的吸附能力随粒径减小呈增大趋势。Freundlich拟合方程中表征吸附性能的KF值为0.0810.176(mg·g-1)/(mg·L-1)n。远大于其它5种粒径土壤组分(0.0080.151(mg·g-1)/(mg·L-1)n);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和孔容等与各粒径水稻土组分对DBP的吸附性能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DBP吸附的重要因素。水稻土不同粒径组分吸附DBP后不易解吸释放。(3)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含碳量高(55.14%),比表面积大(116.07 m2·g-1),含有一定的孔隙结构和丰富的官能团,可以作为实验用吸附剂;添加该生物炭(质量分数1.0%和5.0%)后各组分土壤对DBP的吸附量有明显提高(1.106.79倍),但不同粒径水稻土组分、不同生物炭添加量条件下吸附量的增加程度不同;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均能用来拟合添加生物炭后6种粒径水稻土组分对DBP的吸附行为,但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结果相对较好;解吸实验表明生物炭添加后使得DBP不易从土壤中解吸释放;孔隙填充应该是生物炭影响水稻土不同粒径组分吸附解吸DBP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