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是个惯于并善于使用经济外交实现战略目标的国家,经济外交对美国历史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外交是冷战时期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选取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外交(1947-1969)作为研究对象,以图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论文由绪论、正文(共6章22节)和结语构成,约20万字。绪论部分首先论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从历史和理论两方面来看,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外交在国内都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该课题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的框架结构、尤其是涉及的核心概念(如第三世界、经济外交等),作者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和探讨。第一章对美国经济外交的历史起源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历史阶段,即商业外交时期、门户开放外交(金元外交)时期、赔款外交时期、中立主义时期经济外交、租借外交时期等,并分别就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形式及历史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用历史的眼光看,冷战时期美国经济外交同样可看作是其冷战之前经济外交某种程度的延续,对之进行历史考察可使我们在更大的历史视野中认识冷战前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外交。第二章从美国遏制战略角度分析了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外交的缘起,认为以“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美国开始把第三世界国家国内局势的发展与美国冷战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而经济外交是美国干预的主要手段之一。杜鲁门主义向远东地区扩展的结果,产生了1948年援华法案和“援蒋反共”政策,但该政策最终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另外,与杜鲁门主义有直接关系的美国盟国复兴计划,如马歇尔计划、“亚洲马歇尔计划”,促使美国在这个时期对东南亚实施了以获取自然资源和销售市场为目标的特殊经济外交方式。第三章主要围绕第四点计划分析了美国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根源,认为遏制所谓“共产主义的扩张”是首要的思想根源,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及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教训,也使得美国迫切希望扩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从历史根源看,第四点计划是美国对拉美国家援助要求所做出的的反应。同时依据美国外交解密档案对第四点计划的内容、实施重点、具体执行时的地区差异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而伴随着执行机构的变化,第四点计划经历了一个被美国政府重视程度不断降低,直至最后被取消的历史命运。第四章首先分析了“共同安全法”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外交的历史背景,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第三世界的初步崛起,以及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外交的开展,使得艾森豪威尔政府“新面貌”战略认为第三世界已成为美苏争夺的主要对象,美国外援方向也逐渐从欧洲转向第三世界国家;而侧重于军事安全的防务援助是美国经济外交的主要方式。另外,该章从宏观角度把这个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外交划分为两个阶段,并就其各自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对于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不同类型的第三世界国家或地区经济外交,如亚洲“反共盟国”、“中立主义国家”以及“战略原料生产地区”(以苏伊士运河危机为例),本章也分别就实施背景、实施过程及影响等进行了探讨。第五章从肯尼迪政府“和平战略”入手,认为主要由于60年代第三世界的正式崛起,使得肯尼迪试图作出改变以更好地实现美国遏制战略目标。“罗斯托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对第三世界经济外交思想的最终确立,如把发展(开发援助)作为主要手段,以及除了当前的反共目标外,更长远目标是诱使第三世界以美国模式作为发展方向。以“1961年外援法案”为制度基础,争取进步联盟是肯尼迪政府对第三世界经济外交最典型、最重要案例之一,对于导致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无法克服的困境等问题,以及约翰逊政府外援政策的特点及影响,本章也进行了探讨。第六章首先简要论述了美国粮食外交的历史起源、现实及制度基础,认为粮食外交作为美国经济援助外交的一种补充形式,是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基于美国解密外交档案,具体分析了“粮食用于和平计划”、“通过发展实现的粮食用于和平计划”、“粮食用于自由计划”的实施情况及特点。论文的结论是:就现实动因而言,归根到底,冷战的逻辑促使美国实施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外交,由此也决定了冷战向全球扩展的必然性;经济外交是美国实现冷战遏制战略的工具之一;就美国各类援助拨款用途而言,它实际上变成了美国经济不可缺少的一笔津贴;就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而言,美国经济外交成了影响进程的重要外部因素;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的经济外交,究其本质是一种新殖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