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CpG岛(cytosine phosphoguanine island,CpG岛)异常甲基化分别属于肿瘤genetic mechanism和epigenetic mechanism的核心内容,是近年研究热点,是引起染色体和基因组不稳定性,导致肿瘤抑制基因生物学功能失常,引起多种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 第一部分(第一节)微卫星不稳定性大肠腺癌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研究 目的 本部分探讨不同MSI状态大肠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肠腺癌组织中MMR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情况,作为大肠腺癌MSI状态分类标准的可行性。研究对象 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01年10月-2003年6月间手术切除的104例大肠腺癌标本,患者均为湖北地区汉族人,取癌旁5 cm外正常组织为对照组,所有标本均常规做HE染色明确诊断。研究方法 大肠腺癌MSI用PCR-银染法检测,所选位点为: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蛋白表达。结果 (1)本组研究对象中,MSI-H类大肠腺癌26例(25.0%),MSI-L类7例(6.7%),MSS类71例(68.3%)。D2S123、BAT26、BAT25、D5S346、D17S250位点阳性率分别为24.8%、15.4%、18.8%、19.7%和21.4%;(2)与MSS/MSI-L类大肠腺癌相比,MSI-H大肠腺癌以女性(x~2=5.05,P=0.025)、非老年患者(x~2=6.81,P=0.009)、大肠近端癌肿(x~2=10.42,P=0.001)和低分化腺癌(x~2=14.01,v=2,P=0.001)多见;(3)MSI-H类大肠腺癌中,hMLH1或hMSH2表达缺失率(26/26)显著高于MSS/MSI-L类大肠腺癌(7/78,x~2=74.59,P<0.0001),hMLH1或hMSH2表达缺失与MSI-H类大肠腺癌呈显著负相关(r=-0.847,P<0.0001)。结论 (1)不同MSI状态大肠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明显不同,MSI-H类大肠腺癌以女性和非老年患者多见,癌肿多位于近端结肠,多为低分化腺癌,与癌肿大小和Dukes分期无关;(2)hMLH1蛋白阳性表达多见于MSS/MSI-L类大肠腺癌,hMLH1和hMSH2蛋白阳性表达与MSI-H类大肠腺癌呈显著负相关,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癌肿组织中hMLH1或hMSH2蛋白表达情况,可作为判断MSI-H类大肠腺癌分类标准。第一部分(第二节) 微卫星不稳定性大肠腺癌毒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不同MSI状态大肠腺癌毒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探讨大肠腺癌发生的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及其遗传易感性。研究对象病例组同第一部分。对照组101例,均为湖北地区汉族人,为同期在本院体检的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其中,男70例,女31例,平均年龄55.8岁。研究方法用多重PCR技术检测GSTMI、T1基因多态性,NATI基因多态性用PCR一 RFLP和多重PcR技术,GSTPI基因多态性用PCR一RFLP技术检测。结果(1) GSTMI空白基因型、GSTPI突变基因型在对照组、MSI一H类大肠腺癌组和MSS/MS工一L类大肠腺癌之间的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GSTTI空白基因型在MSS/MSI一类大肠腺癌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或Ms卜H类大肠腺癌(x与.42,二2,P=o.04);携带NAT*10的基因型在MSS从sI一L类大肠腺癌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Msl一H类大肠腺癌,其频率差异有显著性(x性13.53,二6,介0.035);(2) GsTMI空白基因型和GSTPI突变基因型在MSS/MS工一L类大肠腺癌各分层组之间的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GSTTI空白基因型在远端大肠腺癌中的频率显著高于近端癌肿(x枯3 .84,P=0.OS)、在低分化腺癌中的频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腺癌(x任6.52,二2,介0.038)、在c和D期癌肿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Dukes分期癌肿(x胜8.13,。2,P=0.017),含NATI*10的基因型在老年患者中的频率显著高于非老年患者(x胜5.58,介0.018)、在中分化腺癌中的频率显著高于低、高分化腺癌(x句.21,。2,P=o.ol),与其他分期的癌肿相比,含NATI*10的基因型显著多见于DukesC或D期(x胜7.33,。2,P=o.o26)。结论(1)GsTTI空白基因型、携带NAT*10的基因型与MSS/MSI一L类大肠腺癌呈弱相关;(2) GSTTI空白基因型与远端MSS/MSI一L类大肠腺癌的发生有关,癌肿以低分化腺癌多见,多处于DukesC和D期。含NATI*10的基因型与老年MsS/Msl一L类大肠腺癌的发生有关,多见于中分化腺癌,多处于DukesC和D期。第二部分 微卫星不稳定性大肠腺癌肿瘤抑制基因异常甲基化研究目的本部分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大肠腺癌错配修复基因(扣域LHI、hMSHZ)、毒物代谢酶基因(GS仰1)、前脑啡肤原(P pENK)、凝血栓蛋白1(THBsl)、维甲酸受体p(RARp)、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TIN田一3)等基因异常甲基化状态,探讨大肠腺癌eipgenetic改变的机制。研究对象同第一部分。研究方法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用MSP技术检测。结果(1)所检测的7个基因中,hMLHI、TIMP3、THBSI、RARp等基因在正常组织中的甲基化率显著低于癌肿组织(hMLHI:x任22.51,尸<0.001;Tx淤3:x胜17.15,尸<0.001;T皿s一:x胜14,41,p<0.001;RARp:x任42.56,p<0.001),ppEN’K和GSTpl基因在正常组织与癌肿组织之间甲基化率的差异无显著性,hMsHZ基因未检出甲基化。hMLHI和TIMP3基因在MSI一H类大肠腺癌中的甲基化率明显高于MSS/MS卜L类腺癌 (hMLHI:x性7 1 .55,P<0.0001;TI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