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学家不仅对薪资形成和个人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感兴趣,而且还通过建模从现实的、标准化的角度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果进行经验分析。搜寻理论模型就是这样的一个理论工具,它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研究劳动力市场中政策性以及机制性的改变所产生的直接后果。
自上世纪90年代末,“科教兴国”的战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初步发展成为高层次的人才市场。均衡的搜寻模型非常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研究,因为大部分的学生并不是毕业后就立刻找到工作,而是首先经历一段搜寻工作的过程。但是由于搜寻样本空间的“不完美性”,劳动力市场的双方在抉择时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了大学生“摩擦性失业”和“先就业后择业”的误匹配现象。早期运用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搜寻模型都是基于信息收集的标准序贯搜寻模型的基础之上。这类模型假定薪资是由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企业单方制定,毕业生从假定己知的薪资分布中随机抽样。如果抽样的薪资高于自己的保留薪资,则接受工作;如果低于,则放弃继续搜寻。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约束了毕业生保留薪资的分布。但是这类模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忽略了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积极的搜寻行为;其次,企业和毕业生的相遇匹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合作性博弈过程,而信息收集序贯搜寻却依靠薪资抽样和保留薪资机制替代了这个复杂的过程;再次,对于高层次的人才市场,企业并非处于绝对的买方地位,实际上企业和毕业生通过薪资议价来寻求双方的利润最大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创造性地整合“匹配议价搜寻”模型和“工作流量——工人流量”模型的思想,建立了一个跨胜任力的随机匹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