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传统产业投资回报率下滑、金融行业利润扩张的表象下,越来越多的实体公司纷纷涌入金融、投资性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试图通过跨行套利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不仅加剧了虚拟经济膨胀,挤压了自身主营业务发展,而且导致了实体产业的“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引致实业部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集聚,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引起公司金融化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部分学者假设公司的行为决策独立于社会环境中的其他群体,从股东价值理念、实业利润下滑等视角,对其金融化现象给出了合理解释。但是,随着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行业、地区或社会网络关系,搭建起公司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了联结主体间的相互学习、彼此效仿,从而对公司行为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学界将公司参照群体公司来帮助自身行为决策的非盲目的、非“羊群效应”的从众现象称之为同群效应。那么,同群效应是否为中国实体经济金融化的“幕后推手”呢?是否会导致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实业部门系统性金融风险集聚呢?为此,本文将同群效应引入到实体公司的金融化决策研究中,并从其同群互动的三种重要方式:行业、地区和社会网路中的连锁董事网络,探究公司金融化行为的同群效应的存在性、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首先,构建公司金融化同群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确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点;然后,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金融化行为及其同群效应进行现实考察;接着,综合运用最小二乘估计(OLS)、工具变量法(2SLS、GMM、差分GMM)、Probit模型、IV-Probit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复杂网络模型等统计工具与方法,研究公司金融化行为的行业、地区和董事网络同群效应的存在性和稳健性、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此外,在三类同群效应存在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Fixed Effect)模型和中介效应(Mediation Effect)模型等,研究金融化同群效应对公司主业发展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分别从政府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两个视角,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防范金融化同群效应引致的经济“脱实向虚”风险。主要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在排除地区同群公司的内生性干扰后,证实公司金融化行为存在显著的行业同群效应;同时,本文还采用工具变量法(2SLS、GMM)等,排除同群效应的反射性问题,验证该结论的稳健性。作用机制分析中,其一,公司基于“替代”动机下的市场机会主义行为,而选择模仿或跟随行业同群公司的金融化决策;其二,社会学习机制表明,行业龙头公司的金融化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那些市场份额低、规模较小的追随者公司则倾向于参照行业同群公司进行自身的金融化决策。在所有权异质性分析中,国有公司金融化行为的行业同群效应影响更大;此外,外部环境中的金融发展进一步放大了公司金融化行为的行业同群效应影响。第二,在排除行业同群公司的内生性干扰以及同群效应的反射性问题后,证实公司金融化行为存在显著的地区同群效应,并且基于“行政相邻”构建两类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再次验证该结论的稳健性。此外,基于“替代”动机和同群效应的社会学习视角,研究公司金融化行为的地区同群效应现象产生的内在机制。最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著抑制了公司金融化行为的地区同群效应影响。第三,基于董事兼任构建的社会网络关系,证实公司金融化行为存在显著的董事网络同群效应,并通过工具变量法等,解决同群效应的反射性问题。此外,“替代”动机、社会学习和管理者声誉激励是公司金融化行为的董事网络同群效应现象产生的内在机制。最后,董事网络中心性及高管的金融背景和过度自信特征,均提高了公司金融化行为的网络“传染性”。第四,金融化同群效应主要通过提高公司的金融化水平,对其未来主业发展产生“挤出”效应,但对其风险承担产生“挤入”效应。此外,管理者对同群公司金融化行为的模仿或跟随,并不是非理性的、盲目化从众行为,因而会通过提高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提升其当期价值创造能力。这也表明,在长期目标难以达成、短期价值易于提升的现实背景下,管理者只能退而求其次,背离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理性、非盲从地模仿或跟随同群公司的金融化行为,以提高风险承担为中介路径,最终实现公司的短期价值最大化目标,但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的“脱实向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