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认知模型视角下冯巩小品的言语幽默研究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nfranc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品作为一种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引发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曾对小品做了综合研究。在语言学对小品的研究当中,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语义视角和传统语用视角,而对小品的认知研究相对滞后。由莱考夫在其著作《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中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比较重要的理论之一,同时也是认知语义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因此,本文以冯巩1990年至2015年春晚上的小品为语料,试图从理想化认知模型视角对幽默机制进行解读。  本文首先对幽默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国内外对幽默的研究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小品及其相关研究做了研究综述。然后作者阐述了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基本概念,并将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与客观语义解释做了对比,旨在突出理想化认知模型在语义解释方面的优越性。根据语篇的层次结构,本文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归类:语音层面,主要包括音调的改变、同音异义词的曲解和语音停顿;词汇层面,由词义误解、词汇的隐喻用法和汉字结构构成;句法层面,主要涉及搭配、语义置换和句子歧解;语篇层面,由语篇设计和语篇仿拟构成。  本文的主体部分以冯巩在春晚上的26例小品台词为语料,结合理想化认知模型在语篇不同层面的展示,通过详细的定性分析,总结出在观众观看小品的时,幽默产生于由上述技巧激活的不同认知模型之间的不协调。具体来说,当观众听到话语时,就形成、激活了关于特定概念的认知模型,并产生与之相符的心理期待。然而,小品中的真实话语却与观众之前建立的认知模型不一致。当观众感受到这种不协调时,便会感受到幽默。  总而言之,本文为解读冯巩小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促进了今后幽默的语言学研究和小品的创作。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