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旋提手法操作的力学参数(包括作用力、加速度、作用时间、位移及扳动冲量)及其相互关系,总结旋提手法操作的力学特征,为模拟旋提手法的离体生物力学实验提供参数依据;[2]运用计算机视觉原理,完成了脉冲式动态摄像系统的研制;[3]观察颈椎标本在旋提手法过程中位移变化规律,探讨该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理。方法:[1]运用旋转手法力学测量仪测量朱立国主任对1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施行旋提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参数(包括作用力、作用时间和加速度),总结旋提手法操作的力学特征。[2]使用光导纤维、一块光隔离开关量输出卡、两台数码相机和两台计算机组成脉冲式动态摄像系统;运用立体视觉原理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利用Delphi 5.0语言编写系统调控程序。[3]运用MTS试验机模拟旋提手法,同时利用脉冲式动态摄像系统测量6例新鲜颈椎标本在手法过程中的位移变化。结果:[1]颈椎旋提手法的力学参数平均值如下:预加载力15.15±5.11kg,最大作用力27.24±8.81kg,扳动力14.29±5.15kg,扳动时间114.33±16.98ms,最大加速度为-0.35±0.11g,扳动位移为9.34±2.67mm,扳动冲量为22.49±7.11Ns;[2]实现了数据的快速采集及图像的精确处理,在120×120×210mm~3的控制场内X、Y、Z轴最大误差分别为0.4mm、0.3mm、0.2mm,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脊柱运动测试系统。[3]在同一模拟状态下,各节段的线位移和角位移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同一模拟状态下,各节段的线位移和角位移不全相等,存在差异。[4]扳动过程中,不同最大扳动力,各节段的扳动位移不同,P<0.05;最大扳动力为5kg时,产生的位移最小,与15kg和25kg时产生的位移差异显著,P<0.05;但,最大扳动力为15kg和25kg时,产生的位移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作用时间对各节段的扳动位移无影响,P>0.05;二者对各节段的扳动位移无交互作用,P>0.05。[5]在手法过程中,横突和关节突上的标志点的运动具有相似性,其最大位移(线位移和角位移)出现在C3、C4或者C5,主要集中在C4,而牵引过程和扳动过程主要区别的一点是:扳动过程中的线位移最大位移出现在C1,然后又在C3、C4逐渐增大,形成一个比较和缓的波峰;而棘突上标志点的位移除了矢状面角位移外,最大位移主要出现在C2或C3,矢状面角位移则出现在C4。结论:[1]提供临床参考的旋转手法力学参数值:预加载力15.15±5.11kg,最大作用力27.24±8.81kg,扳动力14.29±5.15kg,扳动时间114.33±16.98ms,最大加速度为-0.35±0.11g;[2]本实验建立的脉冲式动态摄像系统,能够精确测量旋提手法过程中颈椎位移,同时还可用于脊柱及其他人体关节的三维运动分析;[3]在旋提手法临床操作中,采用150N预牵引力,150N最大扳动力,70~150ms的作用时间的操作是安全的,能使颈椎各节段产生较大位移,与临床量化研究结果相吻合。[4]旋提手法过程中,颈椎各节段均发生了运动,但各节段自身位移间存在差异,其中,最大位移主要集中在C3~C5,尤其是C4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