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美学批评家对六朝诗歌的研究褒少贬多,认为六朝诗歌形式呆板、语言靡丽、内容艳情,不合正统。但孙康宜《六朝诗歌概论》中的六朝诗歌却呈现出别样的色彩。她选择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等五位诗人,以“描写”和“抒情”作为诗歌论述的两大脉络,确立了六朝诗歌的抒情传统。本文从孙康宜研究的理论背景、描写分析模式、抒情分析模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在肯定孙康宜研究价值的同时,对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孙康宜以陈世骧、高友工等人建立起的海外抒情学派的理论为基础,从西方美学文论中选择“描写”与“表现”两个文学概念对六朝诗歌进行研究。孙康宜立基于海外抒情传统学派所建构的中国美学观,运用西方文论的关键术语,结合六朝诗人仕途多舛的现实境遇,揣摩诗人丰富微妙的内心情感,建构起六朝诗歌以抒情为主导的美学典范。孙康宜运用“描写”模式分析六朝诗歌的美学风格分为两部分。首先,她将描写与诗人政治经历相联系,从诗人政治遭遇的角度论述诗歌描写的特点;其次,孙康宜结合自然审美活动对五位诗人诗歌展开具体的分析,概括陶渊明“经验性的描写模式”、谢灵运“平行并置的描写模式”及鲍照、谢朓、庾信“因袭创新的描写模式”。孙康宜在“描写”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展开“抒情”模式的论述。孙康宜从诗歌意象、虚实相生、画面感等方面对五位诗人展开个案研究:陶渊明“个人传记式”的寻找知音;谢灵运在审美瞬间抒发内心情感;鲍照对抒情的极限追求;谢朓袖珍画卷中隐藏的浓郁情感;庾信人生转折后引发诗歌抒情的转向。从描写到抒情,孙康宜构建起六朝诗歌以抒情为传统的美学典范。其六朝诗歌美学为当下六朝诗歌的研究开启新的大门。但是,孙康宜忽略六朝玄、佛合流的美学背景及诗歌音律形式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未免偏颇,导致她对具体的诗人及其创作产生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