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与水质关系密切,土地利用管制是流域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促进水质改善,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目标,从而构建基于水质改善的土地利用格局,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在于厘清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而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甚少。因此,本文以太湖流域贡湖湾饮用水源地为例,探索在平原河网地区,流域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理论、方法、目标和格局。
理论研究层面,流域生态系统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本文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在流域生态系统理论的支撑下,本文从污染物迁移方式出发,分析了开放系统的污染物迁移规律,理论分析表明控制陆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可减少通湖河道的污染物输入量,从而有助于改善水质。同时,根据管制经济理论,加强土地利用管制以改善水质,能够使水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总量增加,最终增加社会总效用。
基于理论分析,本文从太湖贡湖湾饮用水源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水质现状分析出发,基于样带,通过水污染的源解析,探寻水质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并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支持下,分析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研究区域河道水体恶化的污染来源以生活污染为主,农田污染次之;养殖用地和城镇用地是目前河道水体恶化的主要污染来源。
土地利用格局对水环境的空间影响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目标的制定。对此,本文采用ISAT模型和L-THIA模型,分别对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对水环境的空间影响进行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设定初步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目标:一是主要依靠农村居民点拆旧实现不透水面的削减,从而改善水生态系统;二是通过耕地规模控制和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双管齐下,减轻农业非点源污染排放量。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水质改善,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因噎废食,因此本文设定多目标下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方案,其中以农村居民点拆旧重点区域、沿湖、沿河道生态缓冲带以及水源涵养区为土地利用类型扩展的限制因子,同时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研究区域下达的刚性调控指标,作为土地利用类型扩展的驱动因子,在此基础上,基于CLUE-S模型,模拟土地利用格局,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从而提出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