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从跨国研究热潮中诞生的跨国主义,以其“解域化”的文化关联性、流动性和杂交性挑战了民族主义模式下同一性和本质化的倾向及其带来的二元对立的认知视域,致力于如何跨越结构僵化的民族主义及其认同机制的研究。作为一种宏观研究模式,跨国主义时下在社会科学领域成为显学,这进一步促进了文学研究范式的跨国转向。随着1965年《美国移民和国籍法》的通过及大量加勒比移民涌入美国,当代美国加勒比裔文学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了一批声名卓著的作家如朱诺·迪亚兹,艾德维奇·丹提卡,茱莉叶·阿尔瓦雷斯,葆拉·马歇尔等。在当前为数不多的对当代美国加勒比裔小说进行的研究中,鲜见跨国主义视角,大部分都是基于以下三种民族主义模式。其一是对以美国为中心的身份政治所做的研究,认为加勒比裔小说主要是加勒比族群在美生活的写照及其对居住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这种研究对源出国文化的挖掘显然不足。其二聚焦于加勒比祖籍国,致力于分析作家如何重释重构民族历史,这种研究未能着眼于全球语境下跨国迁移对民族历史造成的冲击。其三是有关家园叙事的研究。尽管研究采用了双重视野,注意到家园的多样性,然其分析或偏重移民对故国的想象或聚焦于移民在居住国的家园建造,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文本中跨越国界双向流动的社会场,这种对母/客国文化的截然分离势必造成新的两极对立,其本质是一种隐蔽的民族主义范式。民族主义时下虽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然其往往把民族国家视做独立封闭的单位而忽视了复杂的跨地域的互联互动。因此,本文认为,跨国主义更适于描绘美国加勒比裔小说中呈现的由跨国互动带来的各种国家认同形式和文化对话。此外,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加勒比族裔分支或个体作家作品,整体研究的成果寥寥可数。尽管美国加勒比裔文学分支众多,基于其反映的共同的加勒比历史文化遗产(相似的历史和政治进程即奴隶制、殖民主义、革命、独立、独裁、贫穷和其第三世界地位及相似的语言、宗教、族裔及习俗等文化混杂)这一事实,将这些族裔分支作为一个群体加以研究是可行的。鉴于此,本研究对祖籍来自加勒比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区域—西语区、法语区、英语区的六位当代美国作家的七部代表作进行了整体研究,探讨其作品中的跨国主义。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三章,分别论述了当代美国加勒比裔小说在跨国主义框架下的历史观、身份观和家园观。整体观之,论文突出“跨国主义”这条联系移民祖籍国和居住国环境的主线。“历史”“身份”“家园”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体。“历史”是身份认同和寻觅家园的起点、渊源或宏观背景;“身份”代表着寻觅的过程;“家园”是一种终极归属。其中,“身份”是中心点,它与过去的历史相联,而其在不懈追求中表达的是对未来家园的渴望。第一章“协商历史”以朱诺·迪亚兹的《奥斯卡·瓦奥奇妙而短暂的一生》中的混杂式历史书写即文类混杂、语言混杂、时空混杂,艾德维奇·丹提卡《锄骨》中真实和隐喻层面的边界书写及克里斯提娜·加西亚《梦回古巴》中显式和隐式的阈限空间书写为例来探究跨国主义模式下的历史协商主题。在跨越半球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对话中,这些作家在跨国空间内重写并重构了官方及民间历史,为那些后殖民“属下阶层”提供了一个发声的渠道。第二章“协商身份”以皮瑞·托马斯的《穷乡僻壤》中的种族/族裔动量,艾德维奇·丹提卡《息,望,忆》中的性别动量及茱莉叶·阿尔瓦雷斯《加西亚家的女孩是如何失去口音的》中的种族、性别、阶级三者交织的一个综合式动量呈现为例来考察这三种身份标志在跨国语境下的动态演变及其对身份政治的影响。遨游于不同的文化世界,作家们充分意识到祖籍国的文化遗产对美国主体性身份的动态影响,从而着力于刻绘人物的跨国身份。第三章“协商家园”分析了加勒比裔小说是如何重绘跨国家园风景的。本章基于性别、代际等微观层面的变量及具体的政治关系、经济往来、社会组织及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关联的分析,揭示了本土与海外交叉相依,真实和想像并存的加勒比家园构建。有别于排外和同质性的民族主义范式下的家园形象,跨国家园模式是立体多变的,美国之家、加勒比之家和跨国社区并存于绚烂的家园风景线上。本论文中涉及的小说文本在加勒比内外的空间中描述了各种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跨国力量,用跨国流动取代了本土静滞,参与了文化协商的过程,展现了跨国写作的新模式。因此,本文以一种辩证的双重参照框架来重审美国加勒比裔小说中反映的跨国叙事,着力于为这一渐兴的文学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此外,本文将美国加勒比裔文学研究从其他大的文化圈如拉美裔文学研究中独立出来并强调其自身独特的“诗学。”通过对小说文本做全景式的展现,本论文试图勾勒出这一文学样貌独立清晰的文脉图,弥补其当前零散研究之不足,并进而推动美国加勒比裔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系统整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