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探讨两种吸氧去氮技术,即患者自主呼吸3分钟后开始诱导、完成诱导后实施3分钟手控面罩正压通气,以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麻醉诱导方法。方法:择期手术成年患者40例,年龄范围25—55岁,全美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体重指数(BMI)<28kg/m2,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传统通气组(C组)和自主呼吸组(S组)。所有患者使用瑞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进行诱导,C组于诱导后手控辅助通气,S组于诱导前行预充氧,在完成气管插管后置入胃管。每位患者需记录以下数据:心率,血压,分钟通气量,Pa O2、Pa CO2、p H、吸氧去氮之后的胃进气量,以及通气暂停即刻起Sp O2由100%下降到95%、90%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无统计学差异。入室后的心率、血压、Pa O2、Pa CO2、p H值无统计学差异。吸氧去氮后S组的Pa O2值与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448.38±42.75 mm Hg比293.37±35.72 mm Hg)。当Sp O2降至90%时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Pa O2、Pa CO2、p H值无统计学差异。S组可耐受无通气期时限显著性长于C组(Sp O2降至95%:444.41±46.68 s比239.53±28.32 s;Sp O2降至90%:490.57±47.91 s比308.53±26.60 s)。C组与S组的平均分钟通气量分别为5.20±0.56 L/min与5.70±1.21 L/min。可观察到C组的胃进气量显著性的大于S组(247.50±85.21 ml比65.75±14.95 ml)。结论:S组的胃部进气量远小于C组,Sp O2由100%下降到95%和90%的时间长于C组。本研究提示在全麻诱导前进行3分钟的自主呼吸预充氧较诱导后手控呼吸吸氧去氮安全系数更高,降低了患者的麻醉风险,可认为前者是一个更实用的气道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