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肥胖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及对患者生活心理质量的影响目的:目前,国内外均有相关研究表明,肥胖人群易患GERD症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旨于分析肥胖患者各相关指标与GERD症状发生的可能的关系。同时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态。从而了解肥胖与GERD的关系及肥胖合并GERD对患者的心身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方法:1病例选取标准:选取2008年9月-200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RDQ量表诊断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83例,其中男性46名,女性37名,及无症状的陪同家属84例,其中男性25名,女性59名为研究对象。2入选条件:患者入选条件为①依据RDQ量表评分≥12分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②年龄18岁以上③不具有排除标准条件④愿意接受调查并回访者。3排除标准:排除标准为①出现以下报警症状者:吞咽困难;吞咽痛;黑便;呼吸困难;体重减轻②胃癌、食管癌等肿瘤患者及恶病质者③消化性溃疡患者④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传染病⑤精神心理疾病⑥最近一月内服用过H2受体抑制剂、PPI类、减肥药等药物。⑦通过近期加强体育锻炼或特殊手段减肥者。4肥胖标准:以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BMI=体重/身高2(kg/m2)]作为肥胖判定的标准,我国将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obesity)。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为腹部脂肪蓄积。5疾病评分标准:采用RDQ量表、GERD-HRQL量表计分6疾病生活质量评分与心理评分:采用SF-36量表计分7肥胖各相关指标测量标准:①身高:受测者赤脚,以立正姿势(躯干挺直,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陇,足尖分开成60°)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头部正直,两眼平视,足跟、骶骨及两肩胛间与立柱接触。检测员站在受测者右侧,调整受测者头部,使其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然后下移水平板,轻压在受测者头顶,读数并记录。记录以cm为单位。②体重:将体重计放在平坦地上,调整其零点,受测者自然站立在秤台中央并静止不动。至刻度尺平衡后读数并记录。记录以kg为单位。③臀围:测量时,两腿并拢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皮尺水平放在前面的耻骨联合和背后臀大肌最凸处。记录以cm为单位。④腰围:测量时,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不要收腹,呼吸保持平稳,皮尺水平放在髋骨上、肋骨下最窄的部位。记录以cm为单位。所有研究对象有统一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的方式逐一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所有研究对象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严格遵守伦理学标准,并由统一的计分员进行计分分析。结果:1.肥胖相关指标中BMI、腰围、WHI与GERD的发病相关(P<0.05),且与WHI高度相关(P<0.001)。2. GERD患者组生活质量评分与心理评分低于正常组;除一般健康(GH)评分外,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与RDQ量表计分呈负相关,其中体能影响(RP)评分与RDQ计分、身体疼痛(BP)评分与RDQ计分、社会活动(SF)评分与RDQ计分、SF-36量表总评分与RDQ计分的相关性比较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与GERD-HRQL量表计分呈负相关,其中体能(PF)评分与HRQL计分、体能影响(RP)评分与HRQL计分、身体疼痛(BP)评分与HRQL计分、精力(VT)评分与HRQL评分、社会活动(SF)评分与HRQL计分、精神影响(RE)评分与HRQL计分、SF-36量表总评分与HRQL计分的相关性比较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肥胖相关指标中BMI、腰围、WHI与GERD的发病相关,腰围、WHI增加为代表的腹型肥胖与GERD的关系更具密切。GERD症状的加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GERD患者组生活质量评分与心理评分均低于正常人群,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心身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相关,尤其表现在症状严重程度对患者体能、体能影响、身体疼痛、精力、社会活动、精神影响方面。目的:关于GERD的发病机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胃食管连接部运动异常及食管下段清除能力下降方面。有研究表明细菌不仅可以影响胃肠道平滑肌粘膜的敏感性,同时也会对平滑肌的动力产生影响。已发现肥胖者胃肠道细菌构成与普通个体存在差异。通过细菌培养、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及测序的方法,以期了解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是否可影响食管下段的菌群组成。方法:1.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2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1w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为高脂饮食组和正常饮食对照组,7w末处死大鼠,通过对大鼠的体重的变化、Lee’s指数、血清TG、TCH的检测了解高脂饮食大鼠的成模情况。动物实验通过中南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审核。2.菌群分析方法: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析正常饮食及高脂饮食诱导下两组SD大鼠食管下段粘膜可培养细菌的组成及菌群计数变化。总需氧菌:营养琼脂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高盐甘露醇琼脂培养基,放线菌:放线菌肉汤培养基,肠球菌:TTC琼脂培养基,KF链球菌:KF链球菌琼脂培养基,肠杆菌:EMB琼脂培养基,总厌氧菌:厌氧菌琼脂培养基,强化梭菌:强化梭菌琼脂培养基,产气荚膜梭菌:PY琼脂培养基,乳杆菌:LBS培养基,双歧杆菌:BS琼脂培养基。3.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乳杆菌种的变化:提取SD大鼠食管下段粘膜可培养乳杆菌DNA,并通过引物扩增16SrDNA产物,使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16SrDNA产物,切下单独条带凝胶扩增纯化产物后测序,所得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1.高脂饮食诱导组SD大鼠体重、Lee’s指数、血清TG、TCH均明显高于普通饮食喂养组SD大鼠(P<0.05)。2.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SD大鼠食管下段粘膜可培养菌群与正常饮食对照组SD大鼠食管下段粘膜可培养菌群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在高脂饮食组出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缺失,总厌氧菌与乳杆菌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3.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SD大鼠食管下段粘膜乳杆菌菌种组成不同于普通饮食SD大鼠,具体表现在普通大鼠食管下段粘膜乳杆菌菌种的组成为詹氏乳杆、加氏乳杆与雷特氏乳杆,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SD大鼠食管下段粘膜乳杆菌菌种的组成为卷曲乳杆、加氏乳杆与雷特氏乳杆结论:1.高脂饮食可以引起SD大鼠食管下段粘膜可培养菌群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在高脂饮食组出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缺失,总厌氧菌与乳杆菌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少。2.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SD大鼠食管下段粘膜乳杆菌菌种组成不同于普通SD大鼠,普通大鼠食管下段粘膜乳杆菌菌种的组成为詹氏乳杆、加氏乳杆与雷特氏乳杆,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SD大鼠食管下段粘膜乳杆菌菌种的组成为卷曲乳杆、加氏乳杆与雷特氏乳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