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人才匮乏己成为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而同一时期,大学生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也不愿选择去农村就业,农村就业意愿普遍偏低。如何解决农村人才“洼地”和大学生人才“闲置”两大难题迫在眉睫,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也与农村人才流动大系统和新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密切相连。
就业意愿是个体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最初也是最浅层的需求。这种需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干扰,可能不断加强直至转变为实际行为,也可能随时终止。因此,本文选择职业价值观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为前因变量,研究其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关系,旨在为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本文整体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第一,通过整理有关职业价值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农村就业意愿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文献,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第二,编制各变量的测量量表,并以苏沪4所高校共779名本专科生为调研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7.0和AMOS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因子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通过分析,验证和修改了职业价值观量表;得到了职业价值观、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各变量间的效应关系。第三,依据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有效提升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对策建议。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到职业价值观的七个维度,分别为“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轻松稳定”、“地位追求”、“职业前景”、“薪酬声望”、“福利待遇”、“家庭维护”;第二,个体特征变量中性别、户口所在地、毕业院校和所学专业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有显著性影响,而是否独生子女对其并无显著作用,同时个体特征变量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均表现出显著性影响;第三,职业价值观中的福利待遇、地位追求、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三个维度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第四,通过其它效应检验发现,职业价值观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作用过程中不具有中介效应,部分人口特征变量与职业价值观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产生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