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高楼独徜徉 满眼苍绿排闼来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广田的散文创作非常丰富。按照学界的一般观点,李广田的散文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37年以前的散文为早期作品,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创作为中期作品,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为后期作品。李广田各阶段的散文风格有较大变化,如题材的扩大及诸多文体实验等。这种变化不仅源于时代的变迁,亦是作者主动选择的结果。它呈现了李广田内部的挣扎与寻找思想出路的过程。作者在散文《绿》描绘了自己“独处高楼”的孤独状态,“高楼”是他精神困境的写照。他在封闭的楼中摸索,推开一扇“窗”,最后走出“高楼”。《绿》揭示了李广田散文创作的精神内核与线索:一个乡土出身的知识分子是缘何被困在“高楼”里,又是如何找到一扇窗,最后走出“高楼”,一步一步走向社会,将自己置于人海,融入人海,进而找到现实的出路。本文从李广田散文创作的整体出发,将不同阶段的散文特点与其心路历程相对照,分析其间的互动。由于李广田第三阶段的散文很少,其风格与中期相比变化不大。本文以李广田早中期的散文创作为研究重点,早期散文大多收于《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中,中期散文则以《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三部集子为代表。全文分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李广田其人,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创作思路。第一章通过分析两篇有代表性的散文诗《绿》和《影子》,分析李广田的梦境书写。《绿》揭示李广田散文创作的心理变化:由“独处高楼”到“独倚窗畔”,最后走出高楼,直面社会。《影子》则显示了早期散文创作中李广田对“自我”灵魂的追寻。第二章通过对李广田个人精神气质、早期入狱经历和审美选择的分析,找寻李广田“独处高楼”状态的成因,并分析其在散文中的表现。除了抒发自我的思想困境的之外,李广田还刻画了许多与他类似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三章通过对“地之子”身份和乡土人物特点的分析,从“独倚窗畔”之所见揭示李广田对乡土的复杂情感:乡土既是李广田的精神之根,又是播种不幸命运的土壤。李广田追溯回忆中的乡土世界,希望能找到精神的慰藉。乡土人物的不幸命运让他认识到“平原上的诅咒”和自身救赎的无力。第四章主要研究抗战流亡期间李广田散文创作的思想变化,分析“圈外”人民的形象特征。当李广田走出“高楼”直面时代风雨后,他终于在民众之间找到了现实的出路——“人的改造”,不仅改造人的生活,还要改造精神。第五章则从文体角度探讨李广田的文体观,梳理其散文创作不同阶段的文体变化,不同文体的选择是由李广田在不同阶段的文学功利观决定的。
其他文献
唐代县尉是县政府中主要负责治安的底层官员,他们职能是维护社会治安、审查案件、缉拿犯人、参与县内各类祭祀活动等。唐代有许多著名诗人都任过县尉一职,如卢照邻、杜审言、
在人类意识里,自然是真实、朴素、自在、自足的,又是宽容、丰富的。自然是人类思维的比照对象,又是人类表达的象喻。自然与人在人类的生命美学意识中,具有丰富的可比性,因此诗人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业务外包、劳务派遣、承租等方式越来越受到各企业的欢迎,但同时也遇到不少难题和纠纷。为进一步有效加强相关方的安全管理,预防人身伤害事故,提高企业安全管
“感伤”是人类普遍的情感状态,将这种主观的情绪体验发而为诗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感伤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感伤源于群体的忧患意识,表现为士大夫文人对国家、民族
<正>目的探讨眼科手术室显微器械的管理与保养方法,有效保证消毒灭菌质量,保持良好操作性能。方法通过建立健全精密器械的管理档案,进行专人负责,规范培训,建立健全清洗消毒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斑块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大量研究表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在AS斑块形成过程中
青春期少女,在身体成长和心理成长共同的作用下,经历着人生中的裂变,她们必须面对这种突变,做好接受自己、接受未来的准备。在她们的世界里,充满着新奇、魔力、挑战,在这种不
根据高速电动车组制动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制动系统的设计方案,充分发挥动力制动无磨损的优势.微机控制的制动控制系统操作方便、可靠.
组合范畴语法(CCG)是在AB演算基础上进行扩展而产生的范畴语法。从语法理论视角看,CCG是一种词汇形式化的方法;从计算语言学视角看,CCG属于一类适度上下文相关文法;从逻辑语义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大体上可以判断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未来科技媒体的发展,很大程